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建设成本高,各方积极性不一,集中供暖推广不理想;受家庭经济能力等方面限制,自采暖难以普及 【供暖账本④】武汉推冬暖工程12年仍冷多热少

安徽工人日报 2018-11-26 06:24 大字

什么是武汉的冷?这里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在没有室内采暖设备的情况下,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在室内,想要给苹果手机或是ipad充电,要给这些电子“宝贝”预备好热水袋。

关于武汉供暖的话题已经热炒了多年。可是,在每个寒冬来临之时,采暖仍然是横亘在武汉市民心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推广10多年,仅有30多个小区实现集中供暖

11月23日,武汉虽然艳阳高照,但气温却丝毫不给力。尤其在室内,一旦没有供暖设备,湿寒的寒气直接可以浸透到人的骨子里。

在武昌中北路一小区,年逾七旬的齐奶奶坐在有集中供暖的家里,感受着冬日的温暖。老家东北的齐奶奶随着子女移居武汉已经20多年了,在没有集中供暖的时候,家里曾经使用过的采暖设备应有尽有:从早期的炭炉,到后来的电褥子、电油酊,即便是现在住在集中供暖的房子里,热水袋也要常备。因为武汉天气湿冷,膝盖、颈椎等处的老毛病,常常需要热水袋的辅助才能缓解疼痛。

不过,在武汉,能够像齐奶奶这样享受到集中供暖的家庭并不多。2006年,武汉市开始启动“冬暖夏凉”工程。其中,集中供暖是一项重要内容,这一项目在启动之初曾经一波三折。最初的5年仅两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供暖。而10多年过去了,截至2017年底,武汉市仅有30多个小区实现集中供暖,主要集中在江南片的武昌地区。江北的汉口地区以及汉阳地区,则只有部分有条件的小区开通了集中供暖。

集中供暖推行12年难以惠及更多居民,首先受制于热源。由于热源资源和产能影响,导致全城实现集中供暖的进展缓慢。在最早的5年里,就是因为热源问题,导致真正正常供暖只实现了两年。同时,集中供暖的推广,常常需要重新铺设从热源地到小区再到住户的各项设备,成本高昂。而且,业主们还需要为集中供暖负担一笔采暖费。

现在,武汉地区供暖热源有电力、天然气以及热源厂供应。按现在的计费方式,大体有这样几种,按房屋建筑面积算,8.5 元 / 平方米 / 月;或者是按流量算,0.33 元 / 千瓦时。一间 100 平方米的房子,4 个月全部采暖,要3400元。这些额外的费用,往往让一些小区业主们望而却步。即便是在新建小区,因涉及房屋建设成本等方面因素,并非所有的开发商都愿意加入到集中供暖的大家庭。

自采暖,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百步亭社区,今年50岁的许女士享受着自己的暖气。赶在冬天来临前,她为自己家完成了天然气采暖系统改造。150平方米的房子,整体改造花了3万余元费用。这个月,她赶在降温之前,就去买好了天然气。她为此支付的采暖费用,每个月超过1000元。

“因为天然气不仅要用在采暖上,还要用在家庭生活上。冬天4个月下来,这笔采暖费还是比较高的。”许女士这样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不过,考虑到温暖舒适,她觉得这笔钱花得值。

其实,许女士的选择,是目前武汉地区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的普遍选择。因为只是在自己家中安装采暖设备,大家可以省掉小区公共部分集中采暖设备的安装和运营维护费用。当然,也省下了从热源地到各个小区乃至住户之间的建设安装公摊费用。

随着这样选择的武汉居民越来越多,天然气的供应就出现紧张。去年,为了缓解冬季气荒,武汉市就曾做出对居民用气限购的决定。

许女士的邻居选择的是电热供暖。一个冬季下来,电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武汉传统上不属于集中供暖区,因此在设施建设以及采暖费用等方面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导致现有的集中供暖建设,在经历了10余年后依然不理想。而其他采暖方式则受到经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很多家庭无法实现冬季采暖。因此,唯有统筹布局,优化政策,方能更好地推进集中供暖,让武汉的冬天不再冷。

新闻推荐

君诚国际双语学校 国际化教育需回归到对品质的关注

君诚国际双语学校严格选聘中外教师。资料图片——君诚国际双语学校创办人张爱君18年前,在北京市顺义区温榆河畔,君诚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