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天河工程”受质疑,当事方不能三缄其口

新京报 2018-11-26 01:01 大字

议论风生

“天河工程”相关当事方有义务向公众及其他科学家予以说明,全面公开相关论证和数据,如果对于这个工程有十足的信心,又何惧直面外界的质疑?

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引发的公共讨论依然在持续发展中。日前,澎湃新闻记者联系了“天河工程”当事方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三家单位均三缄其口。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表示:科学辩来辩去,实验室对此应该没有回应。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称:青海大学是项目责任单位,需与青海大学联系。青海大学科技处则说,科技处是“无关人员,不知情”,需联系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此前,“天河工程”可谓“香饽饽”,相关科研单位四处出击,为拿下项目极力争取,政府部门也高调宣传,花钱力挺毫不手软。但被舆论质疑后,各当事方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个个唯恐避之不及。

纵观几家当事方的表现,让人感到遗憾。科学研究不是什么商业秘密,任何攸关公众利益的科学研究,应当向公众公开相关过程,接受社会的检验。面对质疑不敢正视,不敢回应,这显然与科学精神相悖。

而“天河工程”有两点特殊之处,更需要当事方必须给社会一个交代。

一来,“天河工程”投入的全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一个青海省每年提供的专项经费,就不少于600万元,至于后面的星箭研究和发射,以及大量增雨火箭弹等开支,花费更是无底洞。这些钱花得合不合理,投入和产出是否匹配,显然要给公众详细的解释。

二来,用人工方法干扰环境会带来什么后果,令人担心。此前人工增雨主要是局部的,偶然的,对于环境影响较小。但“天河工程”采取的,却是大范围、高频率地对大气环境进行干扰,如果不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充分评估,会不会导致后遗症?打消外界的这一忧虑,应当用事实,用数据说话。

“天河工程”所代表的科学开拓与探索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良好的愿望未必会带来预期的结果。改造大自然,造福人类的前提,是正视科学常识和自然规律,是听得进不同意见,尊重专业的声音。否则,一意孤行之下的“人定胜天”,就是拿生态环境,拿整个社会在冒险。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整体科研投入,已经和美国相当,但是科研的产出,却不尽如人意。之所以如此,科研浪费是不容回避的因素,而其中最大的浪费是决策性浪费。缺乏慎重决策,把宝贵的科研资金,投到本不应该投入的领域,让一些利益团体以创新为幌子,轻易套取国家科研经费。

打破“科研黑箱”,最好的办法就是透明。让决策过程阳光化,让每一分科研资金都花得明明白白。所以,舆论汹涌之下,“天河工程”相关当事方不能再三缄其口,有义务向公众及其他科学家予以说明,全面公开相关论证和数据,如果对于这个工程有十足的信心,又何惧直面外界的质疑?

□国华(媒体人)

新闻推荐

民进党败选,是台湾选举理性回归

■社论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开始摆脱政党操作,客观看待大陆崛起,务实对接大陆市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地区民众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