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现生活深处的美 读刘荒田的《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
——读刘荒田的《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 □禾刀
言简短,行文流水,间或以逆向、辩证思维做“翻案”文章,带着些许尖利却不刻薄,有着绵长醇厚的生活质感。
书名取自张爱玲最后的散文集《对照记》里的一句话:“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在张爱玲坎坷忧郁的生涯中,童年有着难得的美好记忆,她在自己的作品中,习惯把能想到的美好写进了童年时光。
源源不断地发现身边的每一个美好,这是刘荒田数十年如一日码字的根由,也是生活持续向好的动力源泉。刘荒田的文章向来好读,也耐读。他的所有文章,均取材于许多人都曾有过的经历。所不同的是,在刘荒田的视野里,一件寻常小事,一个普通人物,一只过空飞鸟,一条悄声无息游过的鱼,甚至一杯并不太令人满意的咖啡都可以激发他的发散思维,于是天马行空,思绪恣意狂奔,最终当然会凝结成一篇篇趣味横生的小品文。
或许因为移民经历,他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中西思维“合璧”的味道,当然偶尔也见碰撞。比如在一个中美结合家庭里,当中国妻子出自国人常见的关爱习惯,频频将菜夹到美国丈夫的盘子里,结果得到的不是爱的回报,而是丈夫对妻子连吃饭也要管的愠怒。比如有的国人一到美国后很快“美国化”,处处遵守别人的法律,可回到国内后一切照旧,还美其名曰“入乡随俗”。比如他写到在美国乘公交车,作为老年人,几乎每次都不用考虑座位问题。他同时也写到了广佛城际铁路上的所见所闻,对拥挤的车厢他毫无抱怨,而是与妻子一道欣赏窗外美景,潜台词不言自明。
除了移民经历,刘荒田的大部分生活井然有序,在旁人看来甚至单调得有些乏味。他像寻常人一样坐车、开车、购物、旅游。他与所在街区的许多人一样,每天都会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步行锻炼。但即便同样的经历,他总会对生活细嚼慢咽,试着温故而知新,从中再度发现快乐。他对一位乐于“施与”老人的观察发现,“‘施与’是比‘接受’更丰沛的幸福”。他向别人问好,也从别人的回问中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文字既是刘荒田的热爱,也是他的精神支撑。三十多年前,当刘荒田携妻带子来到美国时,面对生活不适,语言障碍,子女就学和个人就业等一大堆困难,刘荒田一面起早贪黑,一面拿起笔头,试着用文字的方式,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观察身边的一切。
他看到的雨与别人不同,“雨在骑楼以外豪爽着”;他把刚刚倾注巨大心血完成作品的画家形容为“一似终于把孩子生下来的产妇”;他看到的灯很特别,“每一盏灯是一个隐私小王国,光晕是它的边境”;他看到当年曾经风风火火的人中风后只能坐在轮椅上时,反倒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因为“人到了晚年,该有一段光阴,专供坐在人行道上,冷静而睿智地看人寰。什么揎臂一呼,什么闻鸡起舞,都和他无关,他只静静坐着,看日的升沉,云的卷舒”;他看到公交车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形态的乘客时,突然觉得“他们都是我的化身。仿佛我已然消逝的生命所存在的时空,此刻纷然齐集,一起映现”,所有这些人拼凑起来,“差不多就是本人的全部履历”。
刘荒田对生活的所有挖掘发现,都是为了一个字,“美”。他坚信,“对细节的陶醉,是心智健全与生活美好的表征”。刘荒田发现的这些美无一例外触手可及,丝毫不见做作。同样是家居生活,他会因为坐在家里落地窗前感受太平洋的壮观而顿时心境开阔,会因为听到几声清脆的鸟叫而感觉大自然的空灵深邃,会因为呼吸几口花草带来的幽淡清香而顿觉心旷神怡……
百多年前,幽默大师林语堂曾将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生活理念,汇聚成一本《生活的艺术》推向美国读者,结果引发轰动。无论是林语堂还是刘荒田,他们的生活本质上与常人无异,之所以他们能够保持快乐,根本一点在于他们有一双不断发现生活之美的慧眼。换言之,生活之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
《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
作者:刘荒田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新闻推荐
南京诞生首部 国家公祭地方立法 “12·13”开始实施 “精日”行为将被处罚
再过不到一个月就是第五个国家公祭日,23日下午闭幕的十三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