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让扶贫产业既“立得住”又“长得大”

西南商报 2018-11-13 09:26 大字

让扶贫产业既“立得住”又“长得大”

扶贫产业既要有“准星”,更要有耐心。找准特色,下足绣花功夫,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有生命力的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

培育一个扶贫产业要多久?在青海海东,攻克一项富硒技术做了710次试验,花了5年时间。日前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青海宏恩科技公司董事长黄振荣的发言引人深思。

据介绍,海东土壤富硒,而硒又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农产品岂不市场广阔?黄振荣投身其中才发现,富硒的土里长出富硒产品不简单。第一年种下的土豆,检测发现跟普通土豆没什么区别。一年、两年、三年,一起试验的农户越来越少,他毅然坚持,100次,200次……终于,第710次试验获得成功。6项发明专利,13项科技成果,让富硒大蒜、土豆身价倍增,渐渐成为当地特色扶贫产业。

扶贫产业的生命力在特色。什么是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海东富硒农业之所以成为特色,首先是找到了“准星”,土壤富硒,日照长,生态好,资源得天独厚。但仅此远远不够,如果没有市场主体这710次试验,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执着攻坚,突破不了关键技术,恐怕好资源还躺在土地里。对于一个扶贫产业来说,有“准星”更要有耐心,许多时候这份执着同样至关重要。

当前,一些地方扶贫产业出现短期化倾向,重数量、轻质量,产业缺特色,发展前景存隐忧。前些年,一些地方打造花木之乡、食用菌之乡,刚开始,一亩树顶十亩粮,一个大棚挣几万,一哄而上,种得多了价格大跌,最吃亏的还是跟风的农户。类似“树贱伤农”“菜贱伤农”的事情不能再有了。

应该认识到,农业是典型的慢热型产业,投资扶贫产业也不可能一夜暴富。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弱,起步晚,更需要眼光放长远,选择产业不能急功近利。产业怎么选?许多贫困地区工业落后,但恰恰生态好、污染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培育出有生命力的特色产业。

发展扶贫产业,需要特惠政策扶持。政府既要加大政策力度,营造宽松环境,也要给下乡资本设门槛、立规矩,让真心干农业、有能力干的留下来,把动歪心眼、侵害农民利益的挡在门外。缺资金,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联动;缺信息,加强市场分析、预警等服务;怕风险,加强政策性保险支持。引入新机制,缩短产业回报周期,解决产业长期发展与短期脱贫要求的难题。特惠政策持续发力,激活要素,激活主体,释放更大的市场活力。

发展扶贫产业,要耐得住寂寞。目前农业成本上升、价格下压,资源束缚趋紧,新老难题交织。沉下心来,下足绣花功夫,扎扎实实推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把“特色”做成核心竞争力,才能让扶贫产业“立得住”“长得大”,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

赵永平

新闻推荐

一个香港中学校长的心愿: 助基层学生融入社会

新华社香港11月12日电(记者王欣)“慕光学生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大都不理想,不少住在观塘区的‘劏房’里,他们的父母大都从事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