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成立全国首个科逻系:尝试从专业研究到“哲学+”的转变
11月10日至11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召开了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成立大会暨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建系的契机、意义和愿景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道:“作为建院之初就已确定要建设的系,新的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是原哲学学院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力量强强联合的产物,它的最大特点是:其一,与传统的研究相比,专注科学哲学、逻辑学的前沿问题以及与其他各学科、特别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形成教学、研究新范式;其二,将紧跟世界哲学发展趋势,争取出版国际学术刊物,实现从“Philosophy of”(对特定领域的哲学研究)到“Philosophy plus”(哲学+)的转变。
孙向晨(本文照片均由于明志提供)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先生到场致辞,并转达许宁生校长的祝贺。他指出,全国首个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的成立,是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学科整合、融合创新的学校整体发展方案,也契合世界范围内哲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上出现了基于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的大量跨学科研究领域,如科学认知、批判性思维、人工智能等;开设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成为国际高校的潮流。他期望,顺应这一大势、新生的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能为推动哲学学院学术国际化建设、助力复旦大学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陈志敏
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的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同仁作为嘉宾致辞。南京大学数学系丁德成教授回顾了逻辑学、哲学和数学在二十世纪初的共事:正是由于多学科对于可计算性这一概念的共同讨论,才促进了图灵机的提出,最终导向计算机的发明,对当代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晓力教授指出,当今世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与挑战。历来关心自我、他者与宇宙命运的哲学,应当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旧邦新命”,回应与思考时代命题,提出方案。复旦的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恰逢其时。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谈到,联合国早已发掘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的亲缘关系,设立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复旦建系之举,创中国同类平台之先,极为重要;同时,若思考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科学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逻辑与形而上学教科书系列》和《当代哲学问题研读指针丛书》
最后,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主任张志林教授介绍了建系的筹备工作与成果。上溯到直至1956年筚路蓝缕之时,关心自然科学,强调科学与哲学、数学与哲学、逻辑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就是复旦哲学的传统。2009年以来,科学哲学与逻辑系的筹建工作着力推进。在师资方面,近年来共引进5人,形成14人的教学研究力量,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一半以上的教师具备全英文授课能力。在教学方面,开设科哲、逻辑相关课程,设立本科哲学(科学哲学与逻辑学方向)专业和数理逻辑学程等培养计划,申报通过逻辑学博士点。学术活动方面,举办分析哲学读书会等各类活动170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5次、全国学术会议17次,编辑出版2套丛书:《逻辑与形而上学教科书系列》和《当代哲学问题研读指针丛书》。寄语未来,他希望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能够兼顾分析欧陆,统摄理论实践,继续落实哲学学院“哲学+”理念、适应跨学科研究趋势、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又不失中国特色的一流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学科。
人工智能,科学基础与研究纲领
在开幕式中,诸位致辞者已从各自角度描摹了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的整体框架。但是,未来她究竟要关注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又会与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之间产生怎样的互动?主办方通过三场精心选择的主题报告,揭开了神秘面纱之一角。概言之,Huw Price教授谈到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对人工智能前沿问题的关心,冯琦教授做出了“逻辑学作为科学基础”这一令人激动的跨学科交叉尝试,刘闯教授则展现了上述关涉实际的研究背后所需要的哲学基础工作。
构建有益的AI:探索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
普莱斯
剑桥大学罗素讲座教授, Leverhulme 未来智能中心(CFI)主任普莱斯(Huw Price)先生谈到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对人工智能前沿问题的关心。他从对人的观察开始,论及与智能一道,社会性是当今文明成就的两个最重要原因,人类生存在社会网络之中,在其中培育了自我同一性,并归属于这样或那样的共同体。在哲学这个小但却历史悠久的共同体中,剑桥大学教授伯特兰·罗素是其中优秀的一位。除了他众所周知的在逻辑学、数学和文学上的成就,罗素也关心人类的未来命运,并致力于消除可能的导致人类灭绝的威胁,如核战争等。此种问题意识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之后的剑桥思想共同体,并扩展到整个学术圈。近期,来自英美多所高校的学者宣告成立CFI,以专注于对未来AI影响的研究。对于AI威胁人类的可能,在上世纪60年代《太空漫游2001》等电影艺术作品中就已经流露出担忧的情绪(飞船电脑杀死冬眠中的航天员),但是相关学术性的思考与研究却远未成熟。
普莱斯指出,目前相关研究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问题域非常广泛,但是关注的人较少;其二,AI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都需要注意,不可偏废;其三,公众参与仍然不足;其四,研究需要高度跨学科、跨领域的视角,尤其需要技术一线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参与。他认为,面对困难最好的解决方案,便是从当下开始。为此,今年他们提出了五个主要话题,涉及智能分类、社会信任、公正、未来责任、与对AI的哲学伦理讨论,并在东京、日内瓦等地举办了多场研讨会。他希望对于AI的思考,能够吸引更多包括中国学者、公众在内的国际参与,最终真正将人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表征科学真理的集合论:逻辑学成果为科学奠基的尝试
冯琦
科学哲学和逻辑学这两个初看“相去甚远”的学科,为何可以联合建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冯琦教授的讲座提供了一种利用集合论(逻辑学的研究子领域)探讨科学基础的方案,给出了回应。
冯琦首先简要介绍了集合论的历史,以及利用集合论扎实地建立数学的基础这一构思的丰富成果。自康托尔提出雏形、罗素悖论后策梅罗等人建立ZFC公理系统以来,一切变得简单:通过数条一般逻辑公理和集合论公理,仅仅运用简单的二元谓词符号∈,就能表现出数学中各分支领域的语法、语义结构:首先处理语法,将任何一个数学领域术语中的常量编码成集合宇宙的元素,然后运用结构的递归定义一步步将整个数学结构“翻译”到集合论结构中。然后处理语义,采用塔斯基的方案递归定义该集合论结构的满足、语义蕴涵等概念。在这样严格的形式化方法处理下,原来复杂无比的数学真理这一概念,可以被转换为在集合论中对于相等、属于关系、存在性的能行的检测,如同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模式。
他进一步认为,这样的经验也可以被复制推广到对科学真理的形式化中。仿照对数学真理的奠基,表征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步骤:其一,澄清科学真理的元理论假设,包括科学探索活动的自身特点(如具有特定研究视域、明确的目的性)、科学共同体的基本共识等;其二,如同对于数学证明过程的形式化一样(编者注:利用素数唯一分解定理对证明过程做哥德尔编码),对于做实验的过程进行形式化,如对于时间、质量测量等实验报告组成部分的处理,表现出真理不会因为时间而变、先有存在再有度量等特征;其三,根据科学哲学,科学的求真或许永不能达到最终的真理,而仅仅是一个逼近的过程,应予以表现。
智能与涌现: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的具体研究方向展望
刘闯
著名华人科学哲学学者、原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现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刘闯教授阐述了共同讨论后系里教师对未来七个主要研究问题域和进路的思考。
智能乃第一个问题域。欲要理解智能,我们需要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因果性。虽然早在1912年,罗素便认为它如同君主制般早已过时,但是1921年基因学家Sewell Wright的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方法又将之“复活”。如今,关于因果性的结构性理论、或称贝叶斯因果之网,在各门科学中都有比较充分的讨论。刘闯介绍,将基于数据的推理和因果关系的推理(正式地说,从概率推理得到因果关系)统合起来,是本系第一项研究方向。
刘闯为心灵这一哲学上争论不休的概念下了定义:具备用于信息(被定义为状态或事件间的概率依赖)处理的因果网络的大脑。在这样的视阈中,诸如表征、知识等,都是信息所导致的状态或者信念。人类的智能,是此种定义下心灵的产物:处理各种有关因果关系和概率的事实,并从中做出预测。在这样的整体认识之下,将在三个研究方向上推进,来进一步探索智能:第一,Dretske对于自然化的(编者注:一种哲学观点。极为粗略地说,它认为可以采用类物理学或其他科学的方法研究、描述其他在传统讨论中被认为是非物理/非科学的东西。)心灵的构想,可以被Pearl关于因果性的结构理论中提出的模型所细化。第二,采用共因原则(Principle of the common cause)等方法,理解大脑的预测能力。第三,在关于智能的自然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真正自然化的知识论。
涌现(Emergence)乃第二个问题域。这一部分关心智能何来,核心主张是:智能很可能是自然出现的现象(intelligence as emergent phenomena)。刘闯谈到,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亦有三个方面的“分步走”规划:其一,从物理系统到化学系统。在理解某区域粒子或激发态的基础上,这一方向的关键,是要理解随机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形成长距有序性的,如三态变化和化学元素的产生。其二,从化学系统到生物系统。过程相似,只不过结果是生物系统。其三,研究大脑细胞的集群和智能涌现的联系。整个问题域的研究方法都是牛顿式的 ,从最基础的物理概念拾阶而上。
11日上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主持了闭幕式,刘闯教授与张志林教授分别用中英文宣读了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的《倡议书》,提出了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未来发展的方向:希望发挥中国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的优秀传统,加强两个学科的融合,推进中国学界在科学哲学与逻辑学领域的研究,凝练新的研究方向;加强与科学界的合作,改革PSL领域的传统教学,开辟“哲学+物理”等跨学科的专业;尽快成立东亚科学哲学学会,出版国际刊物Philosophy plus Sciences;与会学者对于这个新成立学系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新闻推荐
孙医生朋友圈截图都市快报11月12日报道,“病人急性阑尾炎,不愿意马上手术,要求择期到明天再做,why?医生,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