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布和巴图卖羊记:国家奖励草原生态保护 牧民少养羊开牧家乐

活力内蒙古 2018-11-10 12:26 大字

放眼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和森林铺展绿色,沙漠绿洲“生金长银”。

作为我国北方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正构筑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描绘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壮美画卷。

草原:由放牧到“售景”

初冬的锡林郭勒草原深处,布和巴图经营的“牧家乐”仍是门庭若市、热闹异常。

“去年搞旅游的纯收入就有五六万元。”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镇巴润宝拉格嘎查58岁的牧民说,以前多养牛羊才能赚钱,但造成草原超载,很多地方都沙化了。

2011年起,国家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16年又提高了补助标准。内蒙古自治区和有关盟市还采取冬羔补饲、减羊增牛、支持转产等措施,减轻了草原的压力。

这些年,布和巴图把400多只羊减掉一半,“有了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冬羔补饲补助,减畜不减收,草场也变得越来越好。”

风光美了,游人多了。四五年前,布和巴图在自家宅基地建了一个专供餐饮休闲的蒙古包,仅这一项纯收入每年就有数万元。

因生态变好吃上旅游饭的牧民数不胜数。前几天,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迎来降雪,草原银装素裹。

“又是个好兆头,明年的草原差不了。”辉苏木乌兰托格嘎查牧民扎拉森尼玛说。

7年前,为响应草畜平衡政策,扎拉森尼玛与嘎查几户牧民把超载的牛羊出栏,成立合作社,在草场上搞起了养殖和旅游,每户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

“牛羊少了,沙化的草原恢复了原样,很多自驾游的客人就来我们这里看美景、喝奶茶、吃蒙餐,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扎拉森尼玛说。

森林:由“金蛋”变“金鸡”

“以前是油锯一响、黄金万两,现在是保护森林、价值更高。”大兴安岭林区根河市林业局工作的李永清说。他2013年从内蒙古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林区。

从小在林区长大,李永清常听父辈们说,以前,林区人的价值就是扛起油锯为国家输送木材。但经历30多年的过量采伐,当地资源和经济陷入困境。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林区由以往的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变。

2015年,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伐,但在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支持下,林区经济危困有了缓解,林业人收入增加。李永清的舅舅从停伐初期月工资2000多元,涨到了目前的3000多元。去年,国家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投入的天保工程资金达到近50亿元。

保护下来的林子,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换来经济效益。仅去年底至今年初,大兴安岭林区就实现120万元的碳汇交易。

“过去我们把森林看做是金蛋,现在森林成了会生金蛋的鸡。”李永清由衷感叹,绿水青山确实是金山银山。

内蒙古林业厅副巡视员杨俊平介绍说,天保工程实施20年来,中央累计投入资金486多亿元,工程区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3464多万亩,后备资源培育218多万亩,森林资源实现面积、蓄积量双增长,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沙漠:从危害到“绿富”

前些年,因“沙进人退”而远走他乡的阿拉善盟农牧民,看到政府的引导和发展远景,纷纷返乡,参加合作社,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哈图呼都格嘎查59岁的牧民郭新军,18年来围封、补种了上万亩梭梭林。“梭梭能挡风沙,在它根部嫁接肉苁蓉还能挣钱。”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家的房前屋后多为沙丘,天然植被退化严重,羊没有草吃,卖不上价钱,收入也没了来源。

10多年前,当地政府鼓励牧民参与人工造林,学习肉苁蓉、锁阳等中药材嫁接技术,片片绿洲渐渐恢复,人们收入明显增多。掌握肉苁蓉嫁接技术的郭新军尝到了增收甜头,把家里300多只羊和70多峰骆驼全部出栏,一门心思种起梭梭,嫁接肉苁蓉。

去年,郭新军销售肉苁蓉纯收入10多万元,放牧时全家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他后来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官井村,人们为了保家护田,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沙柳。全村33万亩总面积中,沙柳超过三分之一。

村民周玉小说,沙柳每三五年一平茬,会越长越旺。过去平茬下来的沙柳枝都当柴烧,现在做种苗向外出售,成为村民创收的一大来源,仅沙柳种苗一项,每户每年达一两万元,加上其他收入,村里户均年收入能达10万元。

“沙窝窝里也能长出金蛋蛋,人们植树保护了生态,也在沙漠里“淘了金”。”周玉小说。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原标题:《草原铺翡翠,瀚海生黄金——内蒙古着力构筑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新闻推荐

2018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津开幕

11月9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观展者和模特合影。当日,2018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开幕。据了解,本届博览会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