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的“乞讨奶奶” 乞的是老年人的存在感
近日,杭州火车东站的“乞讨奶奶”刷爆朋友圈。这位79岁的老太太扎营东站候车通道,衣着朴素,有时右手缠着纱布,坐在小板凳上向过往旅客乞讨。由于不听工作人员的劝说,车站只好用循环广播提醒旅客不要给钱,避免上当。
“乞讨奶奶”为何乞讨?子女是否知情?媒体调查发现,“乞讨奶奶”家境并不困难,自己存款超十万元,家有五层楼,每年租金几十万元。儿子开工厂,也很孝顺。老家的村干部、派出所所长,都来劝说过,但谁都不能阻止老人“向往”乞讨生活。
车站无奈,家人脸上无光。很多网友也对这种乞讨难以理解,指责老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给社会树立了不好的示范。说实话,“乞讨奶奶”的行为确实令人无语。但透过表象,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老人怪异行为背后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吃穿问题,也不仅是有无子女陪伴,更在于能否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可以看到,现实中不乏很多“乞讨奶奶”之类闲不住的老人。不同的是,多数老人顾惜自己和家人的面子,最多是捡点废品,或到商场“蹭”些打折商品。而执拗的“乞讨奶奶”,则采用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将内心的孤独释放在世人面前。通过个案,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或许才是“乞讨奶奶”背后需要深层思考的问题。
这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目前舆论基本上还停留在倡导“子女多陪伴老人”的层面。其实,对于“乞讨奶奶”这类家境不错,又不需要照看儿孙的老人,最关键的是要让他们有事可做,让他们更有“存在感”。
很多为人子女者,觉得父母劳累了一辈子,应该好好休息了,一般除了基本的家务或带孩子外,很少为其安排别的事情。尤其对于年纪较大的老人,出于安全考虑,还会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这固然是对老人的孝顺,但其实却很容易造成老人的孤独、失落或沮丧。
在我看来,不妨适当引导“闲不住”的老人们做一些安全且有意义的活动。不拘于规模和形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举手之劳足矣。
在这方面,一位令人尊敬的“网红”堪称典型。浙江衢州黄坛口乡八十多岁的毛师花老人,坚持二十几年到当地一所学校门口卖早点,从未涨过价,被当地人尊称为“早餐奶奶”。“和客人说说话,我很快活。每天搬搬东西,身体也可以锻炼锻炼。特别是这些孩子,看见他们我心里就很舒畅。我这个年纪了,就需要这样。”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人生的智慧,引来网友们的点赞。
当然,每名老人的处境不同,“早餐奶奶”不宜简单复制。老人的子女不妨换个思维,与其进行一次深入沟通,让她融入社区老人群体,或为其寻觅一个既能接触社会,又能缓解孤独感、增加成就感的岗位,让“闲不住”的老人找到存在价值。
新闻推荐
山西运城市政府官方网站“领导信息”栏目更新显示,周跃武已任运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运城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代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