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书香与故乡》一位爱书人的心路历程□本报记者 赵晓林

济南日报 2018-10-15 11:31 大字

《书香与故乡》,光是听这个书名,就能吸引很多喜欢读书、藏书人士的关注,而这本专门谈出版以及与故乡之间那种割舍不下的情感的专著,近日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作者是著名的出版家、书人俞晓群。

俞晓群在书中说:“来京主持海豚出版社,出版近4000种图书,许多资源都来自多年的积累。我自身学识有限,在京工作之余,有10本著作面世。如今回望,从知识到内容,许多是早年打下的基础。所以说在精神层面上,与其自称‘故人’,不如说那段故土之深情,与我从未隔开。”

“东北一方水土,地阔土沃,民风包容杂糅,人文与自然互渗,近现代渐成固有的民俗个性。从思维模式、处事方法到言行表达,许多元素融入我的血液中。比如此刻回忆故旧往事,我的情绪自然掉入家乡那句老话的状态:‘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言语间的质朴与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情感,可以说非常打动人,如果读了这本书,读者就能够知道这位搞文化的边疆壮汉在内陆开发的思路、艰难和成就。

俞晓群在本书中还说:“回忆我的出版生涯,一路走下来,始终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成功、失败或种种思想表达,都离不开。”“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做出版都是在‘贩卖文化’,手段、门类、表达等差异的存在,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不足为怪。关键是追求不同,那才是真正的差异。刘杲先生说:‘出版,经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我实践出版三十几年,深深认同这个观点,同时希望追随商务、中华、三联等有传统的出版机构,使他们的文化理念能够得到尊重与延续。”

据其好友说,现在这本书可看为俞晓群在退休前所作种种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主要是对他的东北同乡,也是对同行和读者。

这本书的由来是因为作者于2016年11月应邀在《辽宁日报》开设专栏“书香故人来”。当时约定:每两周一篇文章,篇幅在3000字左右。内容所及没有严格限定,只是结合他的读书生活立意。

不过,俞晓群设定专栏题目,还是有两点涵义包括在其中:一是“书香”,如今这个词语随处可见,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不大流行。那时俞晓群刚刚主持辽宁教育出版社工作,有一次在《光明日报》上刊登图书广告,总编室约他写一段广告词。其写道:“辽宁教育出版社敬告旧雨新知:我们的理念,为建立一个书香门第的社会而奠基!”此广告登出后,还是引来一点反响。有识者对他说,书香的倡导很好,能否再改一下:“为建立一个书香社会而奠基”。如此一来,既简洁又上口。他接受了这个建议,从此这句口号成为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标识;再加上“脉望”即书虫的图标,构成他一生从事出版工作的理想追求。所以在他心目中,“书香”一词,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意义。

二是“故人”,说来话长。作者父亲是江苏镇江人,早年来到东北工作,一直不忘乡情,不忘故土。受父亲影响,他也经常以“南方人”自诩。其实他的母亲是道地的东北人,其家是一个典型的“南北结合”家庭。作者出生在辽宁丹东,后来随家到沈阳,一直到53岁之前从未离开过辽宁。在这一层意义上,称他为“东北人”更为真实、准确。

作者归结从事出版事业的35年历程,在沈阳就有27年;在京主持海豚出版社,出版近4000种图书,许多资源都来自多年的积累。在京工作之余,有10本著作面世,“书香”已经浸入他的骨子里。如今回望,从知识到内容,许多是早年打下的基础。所以说在精神层面上,他与其自称“故人”,不如说那段故土之深情,与他从未隔开。

新闻推荐

一小时办结 一窗通办 高新区:“一次办好”改革百姓点赞

本报讯(记者付然锋实习生王力玉通讯员王欣)“一次办好”工作全面推开以来,高新区税务局秉承“早部署、快行动、细落实、高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