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对话/新诗下一个百年重头戏应该是“立”

华西都市报 2018-10-14 03:07 大字

对话/ 2018年金秋,在山城重庆,封面新闻与吕进教授进行了一番面对面的深入采访。吕进年至八十,思维依然活跃敏捷,活力十足。

写诗要有功夫无痕迹

封面新闻:你少年时代诗写得很好。后来怎么重心转移到理论研究了?

吕进:写诗还是要有特定的灵气,我觉得我灵气不够,但是理论能力是不错的。1982年,我的第一本书《新诗的创作与鉴赏》,很受欢迎,这也让我深受鼓舞,做理论有了更大的信心。

封面新闻:你是学外语出身。这个背景,对你研究诗歌,有怎样的影响?

吕进:不少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人打趣我,怎么一个学外语的人,研究起新诗了?我跟他们说,其实我并不是跨行。我干的就是本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且,新诗是起源于外国的,我们那个年代写诗的都是外语的,搞外语的来写、评诗,就是本行,读的诗都是原文,外语和写新诗完全一脉相承。从外语进入写诗的路子是对的。

封面新闻:不少大众读者提到,现在的一些新诗,很难懂。到底是因为大众读者审美能力不足,还是确实一些诗写得不好?

吕进:写诗还是要“有功夫,无痕迹”。诗人难写,但要让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并不是要独立地创造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很多日常大白话成了诗家语,就是经过了提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多简单啊,你说这里面思乡的情怀它就一代代传下来了。诗人寻奇觅怪,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诗人善于驾驭一般语言,才能见出他的功力。用浅近语言构成奇妙的言说方式,这是大诗人的风范。

诗坛热闹 诗歌寂寞

封面新闻:最近两三年,诗歌好像又热起来了。您怎么看新诗的现状?

吕进:我认为是“繁而不荣”,或者“诗坛热闹,诗歌寂寞”。诗坛很热闹,评奖,交流,采风很多。每天生产的诗作也不少,但从内容上来说,大诗和好诗很少。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呼应。我会看一些当下的小说,不少小说家对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有呼应的。而现在的新诗却没有做好这一点。没有家国情怀,我说它是杯水风波。而且模仿的很多,“同质化”现象严重。当然,新诗只有百年,应该宽容地给它成熟的时间。

封面新闻:已经走过百岁的中国新诗,以你的判断,接下来应该怎么发展?

吕进:我认为,新诗下一个百年的重头戏应该是“立”。新诗遇到的命门是,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作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新诗同样需要确立诗之为诗的艺术规范。这个标准不是哪个诗人说了算,也不是哪个理论家说了算,而是在创作实践里逐渐形成。

封面新闻:您认为当下诗歌评论现状如何?

吕进:中国新诗现在存在很多问题。现在正是理论应该起作用的时候。但现在诗人一般是不看理论的。你说你的,他不看,除非你评论他。圈子化比较严重。很多诗人他所谓的评论就是表扬。上个月还有个人,让我把账号告诉他,他给我打钱,让我随便写一千字评论他。我理都不理他。你说他什么意思?他所谓的评论就是表扬。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张耀尹

新闻推荐

对非法加气站的监管不能“漏气”

■观察家这些不定时炸弹式存在,风险不容小觑。10月10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晋中市祁县非法加气点问题,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