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对非法加气站的监管不能“漏气”

新京报 2018-10-14 01:01 大字

■观察家

这些不定时炸弹式存在,风险不容小觑。

10月10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晋中市祁县非法加气点问题,有了最新进展:4个非法加气点,当晚被全部取缔,公安机关已控制相关涉事人员13人。另外晋中市纪委监委同步启动问责程序,连夜调查取证并作出处分决定,对祁县分管副县长给予严重警告,建议免职。

4个非法加气点可能“扳倒”一位副县长,听起来确实够严厉,但考虑到非法加气点的现实风险,此举颇具警示意义。

随着社会环保要求提升和新能源车的普及,时下不少车辆都改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这让车辆加气市场应声壮大。但部分地方的非法加气站也浑水摸鱼,“乘虚而入”。如去年前三季度,天津就累计整治非法加油加气点位1413个。祁县此次被曝光的4个非法加气站,同样颇具代表性。

非法加气点有时候无异于不定时炸弹。从央视曝光的细节可以看到,当地多个非法加气站就是个液化天然气低温运输车,其气体保存、加气过程都好不规范,操作环境也让人捏一把汗。稍有纰漏,后果都不堪设想。

2016年6月,祁县某加气站内就曾发生共造成3人死亡的爆炸,已是殷鉴在前。当时山西晋中安监局就查明,当地县安监局和环保局弄虚作假,提供伪造证明。个中教训显然应被汲取,但这次暴露出的问题表明,当地“亡羊”后未必及时“补了牢”。

为了消除与非法加气站伴生的高风险,加气点从选址、立项到建设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严格审批和验收。鉴于此,查处当地非法加气站除了要追究经营者的责任,还要严查其到底是如何绕开层层监管的,日常监管又为何未能将非法加气点及时消除。

结合过往案例不难发现,加气点监管上的失范,通常存在两个方面的“漏气点”:一是个别部门重视不够,习惯性卸责、踢皮球。此次有举报者向祁县相关部门投诉,当地安监局把皮球踢到了住建局,而住建局则干脆说这事不归他们不管。二是,管理部门中可能有“内鬼”为非法加气点提供保护伞。当地有非法加气点工作人员直言,“逮住也不怕,人家有关系的,有人就没事。”这也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敷衍塞责姿态形成了呼应。

说到底,隐患重重的非法加气点在当地国道旁公开经营,看似是市场失范,实则指向了监管层面的漏洞。随着新能源使用需求进一步扩大,各地显然应提前扎紧监管藩篱,别让非法加气站趁着“监管漏气”的空当潜入市场,不可任由其变成公共安全“黑洞”。

□任然(媒体人)

新闻推荐

河北涉黑嫌疑人刁青龙自首 曾被警方悬赏10万通缉

廊坊警方通报称刁青龙已自首法制晚报·看法新闻10月13日消息,日前,河北省廊坊市公安局悬赏10万元,通缉涉黑案件的在逃犯罪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