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最早力推普通话的人

宜宾晚报 2018-10-08 10:37 大字

朱文熊是中国最早力推普通话的人,殊无异议。纵览各种媒体的资料,均作如此表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受王韬影响出洋留学

朱文熊先生以“普通话”为己任,是受到“中国出洋看世界第一人”王韬的影响。王韬,被称为中国近代著名洋务政论家,思想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中国新闻业之父。清道光二十四年(1843年),王韬在昆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然而三年后去金陵应试却落第了。为了谋生,他去到了离老家甪直(今苏州市吴中区)十几里外的陈墓(今昆山市锦溪镇)镇设馆教书。陈墓,是他母亲朱氏的娘家。朱家是书香门第,舅舅们热心地帮助他在授课的同时致力于经史之学。也正是在锦溪,王韬接到了英国传教士麦都斯的邀请,去上海墨海书馆参与编校译书。在那里,他广泛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思想方式,同时也向人们介绍西方科学文化,开拓了一番异乎寻常的广阔天地。

朱文熊父亲与王韬母亲朱氏同出一族。尽管晚王韬半个多世纪出生,但作为舅家后裔,受其“出洋看世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族兄朱文焯比他晚一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法政大学。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同一年出生的族弟朱文鑫,光绪三十六(1910)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回国后主持南洋路矿学校教务,并受聘于南洋公学和复旦大学任教。上世纪20年代成为著名天文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之父”。

朱文熊在清光绪三十(1904)年,经江苏巡抚端方亲自选考,得以出洋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主修物理和数学,与鲁迅、许寿裳成为同窗好友。

◆自创汉语拼音方案

宣统二年,朱文熊学成回国。1913年7月受聘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年担任民国教育部(教材)编审员,与鲁迅等人组成“通俗教育研究会”,一度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19年被聘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同期的会员有蔡元培、胡适之和林语堂等。

在第一次 “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朱文熊就明确指出:“我国言(音)与文相离,故教育不能普及,而国不能强盛,泰西各国,言文相合,故其文化之发达也易。”他力推“普通话”,是为了做到“言文相合”,普及教育,促进文化发达,以强盛国家。这与“为往圣开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这之前的1906年,朱文熊已经自创了一种 “言文一致”的以拉丁字母排音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推进中国文字的改革。他写了一本《江苏新字母》,书中把汉语分成三类: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还主张采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不必生造。且只用26个拉丁字母和5个倒放的字母、一个横放的字母,而不用其他自创的字母。

朱文熊先生所提出的“与其造世界未有之新字,不如采用世界通行之字母”的观点,成为后来拉丁化拼音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则。显然,自幼生活在四面环水的古镇锦溪,经受种种语言交流的困惑,他渴盼着像王韬一样走向世界,推广“普通话”便成了与生俱来的使命。

◆新中国才受到重视

然而,由于当时国运多骞,朱文熊殚精竭虑所提出的“汉语拼音”和“推广普通话”方案,始终未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和推广。他只能在无锡、上海、苏州等地以教席谋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推广运动”才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决定用“普通话”为我国“国语”。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先生在工作报告里,充分肯定了朱文熊在我国汉语拼音发展当中的首创作用。1959年5月14日还专门致函朱文熊,褒扬他:“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字改革工作,对于文字改革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上世纪30年代,朱文熊回到苏州颜家巷6号朱氏老宅定居,后任教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61年病逝于老宅。

(据《老年文摘》)

新闻推荐

祖孙三代火车司机见证“中国速度”

本报南京讯在京沪线南京东机务段,有一户“火车司机世家”。从新中国第一代蒸汽机车到高铁“复兴号”动车组,从时速30公里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