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古建修复需依据史料、规律和模型,有经验的手艺人拿到图纸就知道如何操作 避暑山庄里的古建筑修复工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9-20 06:37 大字

周东升蹲在桥面的护栏旁打磨沙眼。

8月下旬,河北省承德市室外天气依然闷热。避暑山庄里古乐悠扬,在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十四景“长虹饮练”处,古建筑修复工周东升正蹲在桥面的护栏旁用砂纸打磨砖雕上的沙眼。

耗时间费力,干的是细致活

“沙沙,沙沙……”在周东升身边呆不了两分钟,一般人就会被刺耳的砂纸声磨得心烦意乱。微风吹来,扬起打磨下来的灰尘,糊得人满脸是土。一片砂纸用完,周师傅从小矮凳上起身,取出一张新的撕成两半,将其中一半卷成筒状,顺着砖雕上的“卍”字纹接着打磨,这种砂纸一天要耗费几十张。

“这桥是去年修的,现在要找补一下。不把这些沙眼打磨了会影响美观,也怕时间久了从沙眼渗水,孔越来越大。”周东升边干边说。为了修补好这些沙眼,周东升和两个同伴已经干了三天,从早上六点半开始,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每天十小时的工作量,才能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完工。“干时间长了手总曲着,抻不开,觉得关节都不舒服。”周师傅的手指和指甲缝中满是灰尘,关节处又蹭得发白,衬得黝黑的皮肤格外显眼。

“古建筑修复是个细致活,修修补补,耗时耗力,年轻人哪坐得住。”周东升今年50多岁,在古建维修行业工作了12年。如今,他已经是维修队的工长。他所在的维修队属于外包工队,常年和避暑山庄合作,队里大多是四五十岁的“老人儿”。这项工作结束后,他马上又要带着人到山庄内的一座古桥处进行修补。对周东升来说,山庄内500多万平方米的面积,他基本上每个角落都去过。“游客是看景,我们是干活”。

“古建筑的修缮不能使用水泥等现代材料,只能是砖、瓦、石、木等,这就要比一般的维修工作麻烦不少。”据周东升介绍,正在修补的这座桥早先是水泥结构,不符合古建筑修复要求,所以重建以砖料为主,沙眼不可避免。

不确定因素多,施工困难大

避暑山庄像其他古建筑一样,几乎一年四季开放,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尤其是春夏秋三季,人流更密集。而这三个季节也恰恰是古建筑维护的施工季节。

“天气一热,游客就多了。要是施工赶上人多的景点,都要给游客让路。”周东升告诉记者,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施工既要保证质量和效果,也要尽可能少占用景点和参观路线。

“尽管在维修施工旺季,我们仍然会以游客需求为主,工人们干活都异常小心。”周东升说,不仅是游客量增多会给施工带来不确定因素,园子里没法进车,同样给古建筑维护修复工作增加了难度。“避暑山庄内很多小路、景点没有车行道,施工车辆、机械无法到达,石料、砖材等都要依靠人力和叉车搬运,连撬带抬地进行人工装卸。这个时候,安全就更需重视。”

人才短缺,工人流动性大

霍建成和周东升同属一个施工队,从事了几十年的古建维修工作。说起这个行业,霍建成有说不完的话:“虽然承德是历史文化名城,古建众多,古建维修队也不少,但手艺全面的技术人才并不多。”

他向记者介绍说,在古建筑领域,常见的工种包括木工、瓦工、彩画工、假山工、油漆工等。瓦工出身的霍建成在一次次地修复工程中早已对“木瓦油石”各项都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古建筑的修复是有史料依据的,从设计图纸到各个构件的精细尺寸,有经验设计师的图纸细节都很精细,古建筑大部分也都是有规律和模型的。施工起来就非常省事,老手艺人拿到图纸就知道如何操作。”

“只是干这行的人总在变。”周东升告诉记者,由于到冬季天气变冷,施工就无法继续。没有工作工人就会流失,只能一年一招。”他告诉记者,前些年山庄及周围寺庙大修大补,活多人就多,这两年需要修复的地方少了,不少工人去找其他的活干。

除了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也是工人不愿从事这行的原因之一。据周东升介绍,目前承德市古建筑维修工人的工资大多按天结算,一个月下来三四千元工资已经算是很高的收入。老板垫钱发工资是常态,“文物修缮工程通常要经过一层层地检查验收,合格后资金才会批复下来。工资三四个月一结很正常。”

曾经在浙江省从事文物相关工作的赵晨告诉记者,一般的古建筑维修工程工期都比较长,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而且古建筑大多以修缮为主,一个地区的古建筑资源有限,就导致了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容易受较大影响。“我们这行业非常需要有经验、有技术的古建筑修复工人,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都很高,离不开他们去一点点地修复和保护。”

新闻推荐

楼院拐角违建群租房,隐患严重被拆

多部门克服阻挠,联合进行拆除。文/图半岛记者王洪智通讯员栾绍纲报道本报9月19日讯四川路6号有一户居民,利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