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高瞻远瞩”的《登鹳雀楼》

安庆晚报 2018-09-13 09:10 大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688年—742)的力作。全诗一意贯连、雄浑有力、虚实相生、意境厚重,实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道出了朴素哲理,成就了诗作的“千古绝唱”,称之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曾任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簿,因遭诬谤,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去世于任内。他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屡与高适、王昌龄唱和,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在《王之涣墓志铭》中对其诗有概括:“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其诗现存仅有绝句六首,《登鹳雀楼》《凉州词》是为代表之作。

王之涣去官后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登鹳雀楼》正是他在山西永济蒲州古城到此一游时所作。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始建于北周,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元进中原,毁于兵患,仅存故址。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诸多不朽诗篇,“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现楼复建于1997年,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楼体壮观,结构奇巧。

《登鹳雀楼》,通常之评,高妙之处有三:其一,“咫尺应须论万里”(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廖廖十字,写尽了天上太阳下山的西边远景和地上黄河之水的东流近景,可谓是浓缩万里时空之大于咫尺和咫尺之间生发万里之势,呈现了诗作磅礴气势和诗人阔大胸襟;其二,“景入理势”(日本·空海《文镜秘府论》)。说理本不是诗歌的义务,甚至诗人对此还有忌讳——现代诗曾经在相对较长的时候里被哲理绑架了,散失不少诗意——后两句很清楚地在讲“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的道理,但它不枯燥、不生硬,缘于情在景生中、理在情中出;其三,“四语皆对”(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全诗四句,双双对仗,前两句为“正名对”,后两句是“流水对”,王之涣之所以全诗都在对仗并没有丝毫匠气,可见其对对仗技巧的娴熟和用在此诗中的天衣无缝。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登鹳雀楼》,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第一句写夕阳已经依傍着西山沉没将尽了,言外之意就是快看不到夕阳了,如果还想看那太阳怎么办?第二句在写黄河之水朝着东海汹涌奔流。“逝者如斯夫”,如果还想看那河水怎么办?王之涣从登楼可以望远的日常经验中,告诉了我们答案,这便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时这句诗自然而然地延伸为“若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便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成了格言,列为箴语,催人奋进,鼓人上劲。

因此,《登鹳雀楼》传递的人性之光,即:人的身高是有限的,而人对更遥远、更阔大的空间的憧憬和苛求是无限的,高瞻远瞩便成为一种本能的需求,故而建了楼、做了梯来实现此等愿景。甚至,古代大夫将“登高必赋”列为九种必备才能之一。

新闻推荐

杨涛调研市公安局交警 支队“放管服”改革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张效仁)9月10日,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杨涛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调研公安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