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北京下岗职工袁振江、高庆仙夫妇,资助湖北远安特教学校20年,他们想通过社区的圆梦行动,实现孩子们来京观看升旗的梦想—— 用爱心积分圆一个“升旗梦”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8-12 07:55 大字

做好事一次积1到10分,打扫社区卫生一次积3到5分……这分数看似微不足道,但攒起来可不容易,还能兑换商品。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3.4万名居民却拿出自己做好事日积月累的10万公益分,帮助一对老夫妇兑换了一个“升旗梦”。

梦想的主人,是家住朝阳区劲松九区的袁振江、高凤仙夫妇,他们是北京铝厂的下岗职工。夫妇俩的梦想,是接湖北远安特教学校的孩子们来北京看升国旗,从1998年开始,他们已经资助这所学校整整20年。

寻找“高振宁”

20年前,在地处山区的湖北省远安县,有个专为聋哑儿童和智障孩子开办的特教学校,学校穷得连电话都没有。1998年9月,央视播出了这条名为“深山沟里办起特教班”的新闻。

1个月后,一位叫“高振宁”的北京市民开始千里传书,每月为学校寄200元钱和若干份《北京晨报》。寄来的钱结束了学校“买一根铅笔也要向教育局打报告”的历史,而报纸则让孩子们看到大山外的世界。

18个月共计收到3600元钱,学校坐不住了,因为整个远安县都没人认识高振宁,寄给北京的信也“查无此人”。

2000年4月,学校致信《北京晨报》,恳请寻找“高振宁”,信中这样写道,“从收到第一张汇款单开始,我们整个远安县就通过各种关系寻找他,到现在都没有下落,有些信寄自小红门,有些寄自劲松,有些由‘张一元\’代寄,而‘张一元\’也只知道那是个清瘦的老人、大冬天穿着破旧的军大衣”。

原来,每到过年过节,“高振宁”就会在北京大栅栏的张一元茶庄买一些茶叶寄到学校慰问老师。找到这个线索后,老师和记者将电话打到茶庄,对方却干脆地说:“不能说,我们和老人有协议。”直到当年10月,在远安特教学校的再三恳请下,“高振宁”来到学校看望孩子们,谜底才得以正式揭晓。

“高振宁”其实是住在朝阳区劲松九区的北京铝厂下岗职工袁振江、高庆仙夫妇,从两人名字和女儿名字中各取一字成了“高振宁”。当年,他们在电视上看到远安特教学校的故事,老两口正好在小红门开小卖部,袁振江用废弃的油漆桶做存钱罐,每天往里放20元,每月12日向远安寄200元,每月24日再给东北的一位失明农民寄200元,剩下的钱再到大栅栏张一元茶庄各买一斤茶叶寄给双方。

从1998年至今,“高振宁”资助远安特教学校20年,共有140多名学生得到资助。

2012年远安特教学校迁址重建,特意邀请老人参观新校舍。老人去的那天,毕业的孩子们纷纷赶回家乡,当时在煤矿当司机的王波用手语比划着告诉老人:“是您当年告诉我,聋哑人要学会一技之长,要像正常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这让我受益终身。”

3.4万名社区居民争相做好事

从远安看望孩子们回来以后,“高振宁”就有个梦想,把这群孩子接到北京来,看看天安门,看看升国旗。“哪怕是10个,哪怕是20个孩子,我们也就如愿了。”高庆仙说。这个梦想,在今年6月,因为3.4万人的公益积分而变成了现实。

公益积分,得益于朝阳区双井街道推出的“幸福双井社区卡”,在双井街道10万居民中,有3.4万人申请了“幸福双井社区卡”,大家做好事可以在这张卡上积分,储蓄公益时间,用积分换商品,甚至换梦想。

“社区活动、募捐冬衣、巡逻执勤、清理小广告、照顾空巢老人、摆放共享单车,甚至党员按时足额缴纳党费都可以积1分。”双井街道副书记吴志伟介绍,双井街道12个社区都有“POS机”,居民做了好事,到社区一刷卡,就都记录在案了。

今年初,社区卡首次推出圆梦行动。“12个社区都去征集老百姓的愿望,然后大家一起努力,参与公益事业挣积分,帮助好人圆梦。通过实现一个人的小愿望,成就社会公益大爱。”吴志伟说。

经过甄选,7个居民愿望脱颖而出,比如“暖心楼门长”想有维修工具,还有居民想为残疾邻居申请家政服务等。其中,根据心愿的商品价值核算成公益积分,袁振江、高庆仙老夫妇接残疾孩子来京看升旗的成本最高,大约要12万元,换算成积分至少是10万分。为尽快实现这个梦想,12个社区全部认领这一心愿,国安社区、平安集团、京粮集团、社源传媒公司作为企业认领任务。国安社区出人出力当志愿者,其它三个单位则凑足了这12万元。

让人没想到的是,3.4万名持卡社区居民听说后,大家开始争相地做好事,帮老夫妇圆梦,3个月积攒下居然攒出30万公益分,而2017年全年的公益积分是13万分。

于是,9位残疾孩子、4位特教老师终于来到北京,看升旗、游故宫、爬长城、跟北京特教学校的孩子们聊天……他们度过了人生中美好的4天。“此次首批13名师生的北京之行只是开始,我们将会做一个五年计划,争取让特教学校的70余名孩子都有一次北京之行。”相关爱心企业负责人说。

牙缝里挤出“双安工程”

“我答应你,不哭!”这是袁振江在孩子们即将来京之前,对老伴儿许下的承诺。

今年整整80岁的袁振江两年前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为保险起见,老伴儿高庆仙和闺女都不同意老人去北京西站接站。老太太理解老头儿的委屈和倔强,说:“去也行,就一个要求,见了孩子不许哭!”

6月25日,当两位老人在北京西站看到他们日思夜想的“远安宝宝”时,依然感觉是在做梦,泪如雨下。细心的老太太准备了13块小毛巾,把樱桃小西红柿等水果洗干净了,分成13个小袋子装起来,还买了一箱庞各庄西瓜:“我一定要照顾好孩子们在北京的生活。”

为了这些孩子,他们已经20年没有装修房间,至今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家具,洋灰地、大暖壶、塑料桌布,还有袁振江用红漆写下的字幅“请远安宝宝来天安门,实现高振宁的梦”,高高地挂在泛黄的墙壁上。

除了捐款远安特教学校,“高振宁”还一直捐助黑龙江佳木斯市平安乡的盲人李长富。1998年,高振宁听广播得知李长富家遭了洪灾,于是通过电台要到了地址,从此每月寄去200元。每次给李长富寄茶叶时,高振宁都是寄两份。他嘱咐李长富:“一份你留着喝,一份分发给街坊们,好让他们照顾你。”一个远安县、一个平安乡,高振宁把这一南一北两个捐助对象称为“双安工程”。

“双安工程”诞生时,正是高家最难的时候。小孙子刚出生,儿子、女儿相继下岗。老两口退休金加起来只有1000多元。为补贴家用,他们在原单位不远处的小红门开小卖部,袁振江还要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牛奶,那时卖一袋奶挣0.12元,老人卖3300袋奶才能凑够这400元。

2002年,小卖部关张。为继续“双安工程”,袁振江每天骑着自行车,围着劲松地区捡废铁。“人家知道我做慈善,都帮着我捡,每月也能卖200元左右。”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三四年。有一天在二环路光明桥下,高凤仙眼看着老伴骑着自行车朝马路牙子冲过去,整个人栽下来,车筐里的废铁撒了一地。老人额头缝了7针,那一刻高凤仙知道老头子老了,再也不能这么干了。

2012年老人到学校参观时,校方表示如今每个孩子每年政府补贴6000元,恳请老人不要再汇款。但是,这一家人没有停止捐款,只是把每月一次汇款,改为每年春节、中秋节和助残日分别3次汇款。

在这场爱心接力的结尾,除了“高振宁”的梦想,另外6个梦想也都得以实现。7个梦想背后,忙碌着3.4万名有爱心的朝阳群众。

新闻推荐

河南通报“考生答题卡被调包”调查结果 无调包和模仿笔迹作答

近日,网上出现“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结合收到的实名举报件,成立专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