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钢二代:改革转型创业创新

柳州日报 2018-08-05 10:15 大字

现在的柳钢展览馆里有一件上世纪70年代的蓝色粗布工作服。这件工作服被洗得褪色,胸口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格外显眼。在许多柳钢人的家中,也有这样的工作服。

传递责任与爱

“钢二代”莫汝军记忆中的工作服是这样的:1959年冬,他的父亲第一次穿上蓝色粗布的柳钢工作服,小心翼翼地扣好工作服上所有的扣子,然后左看看、右瞧瞧,说:“今天真像过年一样。”

1981年秋,莫汝军的母亲从一个小县城来到柳钢,从代课老师变成了柳钢工人。她第一次穿上蓝色粗布工作服时,开心地唱了起来:“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上世纪80年代,莫汝军的哥哥穿上了蓝色粗布工作服。1989年冬,莫汝军也穿上同样的工作服。

工作服,凝聚了柳钢的精神与荣耀。

柳钢人传承的不仅仅是工作服,还有习惯。柳钢强实公司综合车间主任凌远华的父亲,就是辛勤开拓的“钢一代”。他父亲1958年柳钢建厂时就在柳钢工作,直到1990年退休。他父亲有个习惯:每天提前1小时上班,风雨无阻。于是,那些年的无数个清晨,凌远华跟着父亲的脚步走进柳钢厂区大门,习惯成自然。

一天提前上班不难,一辈子提前上班才不容易。然而,凌远华的父亲做到了,凌远华也做到了。在柳钢人的家庭中,勤劳、朴实的习惯成了一种传承。

企业发展靠人才

上世纪80年代,柳钢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工程师当上副所长。

柳钢薄板车间的电气自动化工程师洪普洲,1980年被提拔为柳钢计量自动控制所任副所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大胆管理、勇于负责,使这个所原本计量管理混乱的面貌迅速改观,连年被评为厂里和全国工矿企业计量管理先进单位。

洪普洲带领科技人员在油库和各烧油车间安装了重油流量计,改变了过去用油吃大锅饭的局面,每年可节约重油200多吨,价值20万元;为炼钢车间安装氧气流量计两台,使氧气计量走上正规化;在炼铁车间和焦炭车间之间安装了一台焦炭皮带电子秤和一台电子地磅,解决了这两个车间因焦炭亏损长期扯皮的问题;在全厂蒸汽管网和压缩空气网上分别安装了9台和11台流量计,实现了蒸汽和压缩空气流量计量。

为确保出口钢坯检验准确,柳钢把检修150吨轨道衡的任务交给计控所。洪普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制订方案,从动工到完工只用了4天时间,使钢坯及时通过检验关。如果请别的单位干,起码要一个月时间。

有了金刚钻,揽得瓷器活。柳钢通过解放思想、激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抠门”的柳钢人

发展的脚步不停歇。2008年11月26日,柳钢决定“再次创业,实现柳钢效益增长方式升级转型”,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精细管理、降耗降本。

当年,柳钢炼铁厂新一号高炉车间主任祝和利,一看入炉焦比新指标,(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人民日报刊文:善于从群众呼声里捕捉改革信号

前一段时间,“九旬老人社保年审,家人抬着爬上三楼”的新闻引发关注。日前,人社部推出改革措施,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取消社保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