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记忆之过半年
小河东社区王明伦
乡间总有各种巧立名目的节日。在我的家乡,凡是吃饺子的节都属大节,如春节、冬至等,六月初一的“半年节”亦是如此。这一天家家户户包饺子、蒸馒头,节后还要走亲访友,互送用新鲜麦子做的大饽饽(馒头)。
“半年节”自古有之。清代福建诗人郑大枢在《风物吟》中即有“六月家家作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娇儿痴女歌欢乐,金鼓叮鼕嚷暑天”的诗句,其习俗是用红麹、米粉做成“半年丸”,先用其祀神祭祖,然后全家聚而食之,以祈求诸事如意圆满。据说至今在福建、中国台湾一带仍畅兴不衰。
我们当地的先民是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徙而来,因此其风俗肯定与千里之外的福建、中国台湾风马牛不相及。有人调侃说“半年”这个节是由“馋人”想出来的,因为按理七月初一才算过半,之所以要提前一个月,肯定是心里头的“馋虫”作怪。其实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至于为什么要在六月初一过半年,主要是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早年间有兄妹二人相依为命,妹妹出嫁后不久即死了丈夫,剩下她和年迈的婆母艰难度日。娘家兄嫂心地善良,哥哥就将妹妹家的庄稼活揽了过来。而且宁让自家的地撂荒歉收,也要保证妹家丰衣足食。妹妹心怀感激,每年新麦一下场便赶紧晾晒磨面,然后将蒸出来的第一锅“饽饽”送给哥嫂尝新。左邻右舍的小媳妇见状也竞相效仿,争将新麦饽饽送往娘家孝敬双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兄弟的帮衬之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个节日。
若是准确地来分析,“半年节”的设立主要与农时有关。在过去的农耕时代,人们一过完春节即马不停蹄地忙活开来:翻地、播种、耕耘、收割……直到农历五月底麦收结束后方告一段落。此时新栽种的庄稼刚刚出苗,坡里的农活儿不多,正是一年一度的“挂锄”季节。将“半年节”定在此时,既能让疲劳的身体得到休息,又可趁走亲访友的机会交流种地经验,互换优良麦种,可谓一举两得。
半年节虽称“年”,却并无正月间的那种热闹气氛。这天一般是中午包饺子,晚上吃新鲜麦子饽饽。传统做法是将煮出来的第一碗饺子和刚出锅的饽饽先拿到天井里敬天地,再端到正北祭祖先,等请家中长辈品尝过之后,全家老小方围坐一起共享美餐。如果家中养着狗,还要给狗几个饺子和一块饽饽吃。这个习俗也有来历:相传古时候每棵麦子都长着五六个穗,人们过着精米细面吃不完的幸福生活。有次玉皇大帝派天神下界暗访,发现一妇人竟用白面蒸饼给小孩垫屁股。天神想拿自己所带的黑面饼换她的白面饼吃,妇人非但不肯,而且还恶言相向。玉皇大帝一气之下打算让麦子绝种,以示对人类糟蹋粮食的惩罚。狗知道后便前去天庭求情,玉皇大帝见它将膝盖上的毛都跪掉了,终于答应留下一个麦穗,人们这才能够吃上白面……
我们当地人对“半年节”并不特别关注,但一山之隔的邻乡却十分重视。“半年节”之前,身在外地的都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节日当天的隆重自不必说,过完节的次日或第三天,已出嫁的闺女要偕婿携子回娘家省亲,而尚未结婚的准女婿也会前去未来的岳父家登门拜访。虽说带什么礼物需根据家境而定,但大都会买上两个象征甜蜜团圆的西瓜。最忙碌的是那些有尚未过门的儿媳妇的人家,按惯例,六月初四这天准儿媳要去婆家“看六月”,同时,婆家要将亲朋好友请去作陪。而与小伙子一块长大的同伴也会趁机去“看媳妇”,这一天家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看六月”的重头戏是吃“三道饭”——即刚进门时先吃面条,碗里还要打上两个荷包蛋。那些比较精明的准媳妇一般都是浅尝辄止,留着肚子准备吃大餐。面条撤下去后接着开始上菜,传统的“一鸡二鱼三猪头”是必不可少的。男人们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话桑麻,女人们早早地吃完饭便赶紧下去包饺子。见此情景,有眼色的准媳妇会主动伸手帮忙,万一女孩无动于衷,婆婆也会招呼她参与进去,趁机考查准儿媳的厨艺水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男人们都已喝得脸红耳热,开始絮叨起来。这时候,女主人会不失时机地端上饺子来请大家品尝。美味的饺子让宾客们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吃完饺子后便席终人散,准媳妇也要回家了。临走时,婆婆除了须给她打点一个装有糕点等物的礼包带着,还要送上一个红包表示祝福,有时候连前来陪客的女长辈们也会有薄礼相赠。华灯初上,暮色渐浓,看到一对两情相悦的年轻人卿卿我我地消失于夜幕中,女主人不由地长舒了一口气。至此,这个“半年节”方算真正过完……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当城市化的大潮滚滚涌来,很多古老的节日顷刻间被冲得七零八落。身居高楼的新生代们,对古老的“繁文缛节”嗤之以鼻。“过半年”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如今已简化得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了,也许用不了多久便会彻底消失。
新闻推荐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继续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在此背景下,银联国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