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陪孩子读书 就是装也要装上半小时

当代生活报 2018-07-17 22:24 大字

“不能让孩子在那里读书,你自己玩手机。你就是装也要装上半小时。”“萧红写的园子,那些树,那些菜,那些鸟,好像都可以说话。”“孩子要不要学习双语,到底有没有用?”“你们说,爱上阅读了怎么办?”

7月14日是第八届江苏书展的第二天,“2018中文分级阅读长三角论坛”圆满结束。在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的两场论坛中,来自国内外分级阅读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家、出版人、教育家、阅读推广名家等济济一堂,纵论中文分级阅读。“大咖”们精彩的观点、有趣的论述、活泼的案例,给现场带来笑声、掌声和思索。

观点1

从孩子婴幼儿时期

就制订阅读计划

由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尽管目前有很多机构都在为儿童分级阅读做着努力,但数据显示,“选书难”仍然是家长和老师面临的问题。

白冰还就如何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家长提出了四点具体的建议。第一是,要为12岁之前的孩子制订12年的阅读计划,从婴幼儿开始,这是开放性的,可以随时调整。第二是,阅读计划要涉及古今中外,重要的儿童文学经典,还有科普的经典、国学的经典等。第三是,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书架,逢年过节要给孩子准备一本书作为礼物。第四,如果有条件,每一周,或者每一天,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定要当阅读的榜样,不能让孩子读书,自己玩手机,你就是装也要装上半个小时。”

观点2

阅读让人变聪明

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禹东川长期关注脑科学对分级阅读的推进作用。他结合实验室研究发现,利用脑影像技术,观察儿童阅读过程的脑影像表征,将有可能客观评估他们的阅读行为,更好地为儿童制订分级阅读方案。

禹东川说,大脑的发育,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关键指标。而从实际的研究来看,男孩、女孩的大脑发育也有区别,所以阅读也是有区别的。不同环境中的儿童,大脑发育也是有区别的,“长期生活在情感忽视中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别的儿童有区别,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区别的。”

通过科学的量化的测评,可以检测出孩子之间的区别,而根据这种区别,可以为孩子推荐适合的书,进行能力改善,“比如,通过一些工具测评,发现这个孩子记忆力非常好,但是社交技能很差,行为控制能力比较差,就根据这个孩子的能力推荐一些书,就会有一个推荐系统出来。”

禹东川建议,在开发儿童图书产品时,更多关注孩子的脑发育状况,内容开发则聚焦在孩子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自我管理、与人相处、理智判断等关键能力培养上。

观点3

你读过的书会成为

你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书香江苏形象大使王一梅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更有营养的文学作品。通过平时的观察,她注意到,有些孩子在读这么一类书,“书里充斥了一些不健康的画面,用我们通俗的话讲是三观不正。”王一梅说,一个人读过的东西,都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人生的一部分。糟糕的书,可能会让一个人的人生变得很糟糕,“反之,读精彩的作品,人生就会慢慢精彩起来。”

精彩的作品是什么样的?王一梅首先关注的是作品的语言。“我们江苏的作家汪曾祺,他的语言有一个特点,简洁、干净。如果孩子多读这样的文字,用这样的文字来对话,口语水平就会提高。在家庭中,可以家人一起尝试做这样的朗读。”

王一梅还非常喜欢女作家萧红的文字,“她写的园子,那些树,那些菜,那些鸟,好像都可以说话,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我们读这样的文字,不仅可以看到景,更能感受到作家细微的感受力,所以细微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引领我们感觉更加细腻。”

这些细腻的感觉,也源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王一梅建议家长,不仅要陪孩子读书,还要引导孩子观察生活。

观点4

幼儿可双语阅读

但要坚持50%的母语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周兢长期关注中文分级阅读,她说,最近这两年,大概看了二三十种关于儿童阅读的书目,但时常发现问题。

“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好饿的毛毛虫》,有一个目录认为适合一岁以前的孩子阅读,有一个目录认为是零到三岁孩子阅读。我和学生讨论过,里面有一部分,就是毛毛虫后来变成一个茧,然后破茧而出,这样的理解在幼儿园是放到4岁以后。”另外,孩子的阅读,还涉及到孩子的社会性,“比如说《金色的房子》,是告诉孩子要分享,要到中班孩子才能听明白故事。因为分享的概念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早讲了没有用。”

周兢说,现在中文分级阅读的状况是,目录很多、分享很频繁,但是研究太少。周兢呼吁更多人致力于分级阅读研究。

周兢在发言中,还特别提到了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幼儿要不要学习双语?她说,她和学生刚作完一个研究,“研究证明了几个观点,其中有一个观点,早期的双语学习,对儿童的大脑执行功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她建议父母,“在给孩子选图画书时,要坚持50%的中文母语图画书。母语是一个原因,中国文化是一个原因,这会渗透到儿童心灵当中去。”

观点5

只要有好的办法

每个孩子都能变“书虫”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特级教师周益民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他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在他看来,分级阅读的好处在于,只要能拿到正确的书,每个孩子都会变成“书虫”。

周益民带过的一个孩子,在家长眼里,是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一读书,就头疼。但有一回,这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找到他,问他:“老师你为什么给我这本书,我看得都掉眼泪。”

原来,这个孩子之前帮了周益民,周益民就给了他一本《第一次出门》。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虽距离现在已三十年,但孩子读进去了而且流泪了。孩子的反应,让周益民对分级阅读有了深刻的理解,“我在班级里也推荐书了,他爸爸妈妈也推荐书了。这本书并没有带着那么强烈的目的性,但正因为这本书是专门送给他的,反而有了感情上的联系。”一本书给了孩子心灵和感情上的滋养。过了几天他又来找老师,让老师推荐书给他看。

在周益民看来,让孩子爱上书非常重要,如何爱,如何建立感情联系?这本身也有讲究。

张家港市图书馆馆长缪建新长期致力于图书馆工作,对于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他说,“儿童与青少年处在可塑阶段,他如果不喜欢读书,没关系,只要有好的办法,就会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会延续终身。”

观点6

给爸爸们的建议

不要缺席孩子的阅读课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著名作家葛亮说,谈到分级阅读,他想起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好的儿童阅读?在他看来,并不是说硬性地建构一个美好和光亮的轮廓就可以。

“比如说在儿童读物里,几个小孩在魔法学校成长,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有幻化的景象,他们身处的世界,除了光明,还有昏暗、失望和绝望。这些东西是非常全面构建有关世界的轮廓,让小孩提前知道这个世界的好与不好,比较早地拥有空间和权利去评判快乐、光明、残忍,这实际上是面对一个完整世界。我非常喜欢这个小说,也会推荐给我的学生,虽然我的学生超过了这个年龄段,但我会觉得即使我们经历了青少年时代,有审美和价值观的延续,这不分年龄段。”

葛亮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他的少儿时代,国内还没有分级阅读的概念。他的阅读引导者,就是他的父亲。学俄语出身的父亲,会给儿子一些俄罗斯小说读,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一个孩子的认知。但葛亮觉得,那一时期的阅读,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是有帮助的,“比如我的所谓文学格局表达,同时也建立了我最早对文字的审美。所以那个时段我的阅读,可能和年龄存在某种落差,但却使我明晰了一个概念,中国的文字之美是什么样的,苏俄文学在中国翻译家笔下是什么样的。”

赵文书的观点和葛亮不谋而合,他建议分级阅读不要把读本和年级对应起来,因为阅读能力有差异,真正喜欢读书的小朋友五六年级就可以读大书。

(据《现代快报》)

新闻推荐

茶是骨质疏松药克星

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因此常常需要长期服用钙剂、维生素D和骨再吸收抑制剂(如阿仑膦酸钠)等药物。吃这些药的同时,老年人还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