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人才评价“唯头衔”“唯论文”怪圈
■ 范克龙
打破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倾向,不能简单以学术头衔配置学术资源,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真招实措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高效的人才评价机制,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资源更加高效配置,是实现创新驱动和科学发展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一些领域人才评价机制僵化,存在着忽视工作实效,片面强调论文、奖项等指标的不良评价倾向,评用脱节等问题突出。一些单位明明员工从事应用领域工作,在职称评价上却偏偏要围着论文转。一些单位业务考核不重视工作绩效,片面强调论文、奖项等评价标准。一些单位热衷于搞些网络教育等形式主义考评,不仅不能真实考核员工业绩,反而徒增员工负担。在人才引进上,一些地方和单位热衷于引进“某某学者”“某某计划”等头衔多的顶尖人才,忽视科研团队整体建设,对年轻的硕士博士等大多数科研主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正确的评价标准犹如一把刻度精准的标尺,能够激发人才积极做事的热情,形成争先恐后的干事氛围和高效的工作机制,发挥科学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得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不把教育、工作背景简单等同于科研水平,突出个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纠正了以往人才评价“脱实向虚”的倾向,让人才评价回归其激励人才的本质。在人才评价上,既要看“帽子”,更要看“里子”,在支持和待遇保障上不偏向人才“帽子”,更加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同时建立动态考核管理机制,打破一评定终身。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重在落实。下一步要细化考评指标,完善考核办法,考核评价要更加突出贡献、绩效、成果导向,以“实绩”论英雄,建立以科技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中长期绩效评估制度。变重学历为重能力、变重资历为重业绩、变重论文为重贡献,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新闻推荐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国民每天平均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