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建建议注重特色小镇文脉传承
本报讯 特色小镇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风貌正逐渐被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所替代,尤其是一些乡土景观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省民建日前建议政府要注重特色小镇的文脉传承问题。
省民建称,尽管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文脉传承是特色小镇的魅力所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将保护、传承、更新等同于一般的商业旅游开发或城市美化运动,停留在空间和形式上,忽视了原有的人文环境,丧失了历史的真实和文脉的内核。一些特色小镇建设盲目吸收、引用国外文化元素,特色小镇的原有文化特色在资本和利益面前被漠视,不仅历史风貌逐渐消失,而且人文精神也随之而去。
省民建建议,坚持文脉的多元要素融合。历史文脉的“和而不同”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原则。只有针对小镇的文脉进行梳理规划,最大限度地提炼出历史文脉要素进行规划、建设、保护、利用,才能真正使特定地域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并获得新生。寻找并强化文化差异是规避空间距离相近景观相似、文化相像等同质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特色小镇更新规划设计时,应融合文脉多元要素,对特色小镇外在风貌和内在底蕴进行协调控制与建设引导,将碎片式的历史变成连续性、渐进式和综合性的历史,提高空间的可识别度与吸引力。
任何文化都不是静态传承的,而是不断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省民建认为,特色小镇的职能、空间、风貌、肌理都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不同年代形成的片区与新规划片区进行整合,辩证地融入时代的功能、形式和技术,形成“过往为源、当下流行、未来传承”的空间脉络,保持特色小镇质朴、亲切的美感和格局肌理。同时要保有适当数量的本地居民,满足他们对现代居住环境、商业服务和公共设施的需求,进而由他们活态展现民俗等历史文化的精髓。
省民建指出,历史文脉的传承也不能仅依靠旧式建筑与风貌,而是在保留原有历史语言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使人们在特色小镇形态中,既能读出历史,又能咀嚼出历史空间的演化。这需要渐进式、触媒式的改造过程,以避免大规模、短平快、破坏性的改造建设。小规模更新有利于小镇内人口维系既有的社会关系和民俗风情,更契合特色小镇的发展实际。
(本报记者曹昱)
新闻推荐
河北保定府酒业生产的“雄安特曲”广告。东方IC资料7月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独家回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河北雄安保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