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广大”的《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645—714)的诗作。全诗像一则谜面,更像四幅条屏,全新而独到地对自然界中的“风”进行了破题和解构,别开生面而又楚楚动人。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他少有才名,早年以进士及第,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尽管史上载有他“宰相安贫”的品格,但因历仕五朝,史家多有贬抑之评。他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著有文集五十卷、《军谋前鉴》十卷。其文多散佚,《全唐诗》辑录其诗209首。
风,在古诗词中,可以说凡吟唱者必涉。写东风即春风的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写南风即夏风的有“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李白《寄东鲁二稚子》)……写西风即秋风的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写北风即冬风的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代无名氏《行行重行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数达千百,拈手可得。
风,作为诗的意象,自然有它的使命和价值——可表达寄思怀人,如刘秉忠《江上寄别》中“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可烘托愁苦别恋,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马致远《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展现悲壮豪气,如李白《忆秦娥》中的“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还有象征专制者和造成悲剧的恶势力的“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喻重要的条件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呈现恬淡心境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在古诗词的世界里,风,无处不在;在古诗词的情怀里,风,多情在表。
李峤的《风》,通常可读出四优:一是就风写风,这在过往的古诗词中,少见;二是以“动”写风,“解”“开”“过”“入”四个动词将风在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三是全诗写风不见风,以有形写无形,开拓了诗的新的空间;四是以点代全,选材独到,仅通过“三秋叶”之“落”、“二月花”之“开”和“浪”的“千尺”、“万竿”之“斜”,便写透了风的力与形、真与情。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风》,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作为身居庙堂之高、洞察世情百年的李峤,自然不会为了写风而写风。风是什么?它能“解落三秋叶”,它“能开”放“二月花”,它若“过江”必有“千尺浪”,它若“入竹”必会吹“斜”“万竿”……可见,风的力量之大、能耐之广。同风一起生存于大自然中的人,何时不在梦想自己像风一样,上天能揽月、下海能捉鲨;如鸟能长翅飞翔、如马能腾蹄狂奔、如鱼能生鳍遨游。
因此,《风》传递的人性之光,即:人类,无论是种群的演变,还是个性的成长;无论是攀登的经验,还是跌倒的教训,都对自身的力量有着无所不能的希冀。三头六臂的创造和千手观音的造像,是一种佐证。也正是有了这种“神通广大”的本性苛求,人类才蠕步向前!
新闻推荐
新华社杭州7月2日电(记者俞菀)近日,由全国24家权威儿科医疗单位联合组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联盟”在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