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十一前一批重点国有景区门票将降价 国家发改委为游客们送上“大礼包”

新安晚报 2018-06-30 10:02 大字

暑假将至,国家发改委为游客们送上“大礼包”。国家发展改革委29日发布消息说,要通过开展定价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剥离门票“额外负担”等措施,在“十一”黄金周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5A级景区是降价重点

国家发改委当天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以利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公园等公共资源建设,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为5A级,且现行价格水平较高的国有景区为重点,降低偏高门票价格,并积极推动4A级及以下国有景区降价。

意见还明确,2018年,在推进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同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任务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要基本健全以景区合理运营成本为基础,科学、规范、透明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门票价格过高,被视为制约旅游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次数3.7次,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均出游7次相比,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太高”或“偏高”的占72.3%。近年来,一些知名景区游客人数已经开始下降,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表明高票价已经制约影响了我国旅游消费的增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国有景区公益性

绿水青山、文化遗产本是公共资源,特别是国有景区,更应该充分体现公益属性与社会效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公园等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建设的国有景区,应该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说,完善门票价格管理,就是要扭转一些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重开发、轻保护,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局面,逐步向更加注重社会属性、生态属性转变,回归公共资源景区的本质。

意见提出,各地区不得避重就轻、流于形式、敷衍搪塞;不得明降暗升,在降低门票价格同时,提高景区内交通运输等其他游览服务价格,变相增加游客负担。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说,要围绕解决门票价格“额外负担”重这一突出问题,加大对地方、景区违规不合理收支行为的清理规范力度,既相应降低门票价格,又保证景区正常运营。门票价格将实现“动态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不搞行政命令式“一刀切”,而是创新价格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健全主要补偿景区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成本并适当反映景区价值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政府和景区行为来管理价格。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合理界定门票定价成本构成。将门票定价成本严格限定在景区游览区域范围内直接为游客提供基本游览服务所发生的设施运行维护、人员薪酬、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以及自然、文化遗产等资源保护支出。通过明确门票价格合理构成,逐步剥离门票承载的“额外负担”,推动国有景区形成合理门票价格。二是创新价格管理方式。由各地区根据实际,对不同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分别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季节性较强景区可实行淡、旺季门票价格,引导客流均衡分布;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景区可采取价格上限管理方式,允许景区经营管理者在不超过政府规定上限价格的范围内,根据旅游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具体价格水平,具体执行时应提前3个月向社会公布。三是严格履行政府定价程序。对以外地游客为主的景区,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意见或创新价格听证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四是建立定期评估调整机制。门票价格制定后,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根据景区游客数量变化、运营成本变动、收支节余等情况,以及社会各方面意见,及时调整门票价格。五是加强景区收支监管。加强景区门票收入及其他各类收入、支出监管,保证景区收入主要用于景区运营所需合理支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国有景区运营状况、收支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价格相关信息透明度。六是规范景区价格行为。七是加强景区门票价格监管。依法查处景区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景区价格失信惩戒机制,将景区扰乱价格秩序行为,作为景区及其主要负责人不良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失信联合惩戒。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刘强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的最大亮点在于,在摸清门票成本底数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价格管理机制,并实现了动态监管。

“科学定价一定要摸清成本。不同景区差异性客观存在,成本是不同的,明确门票价格合理构成,才能推动国有景区形成既覆盖成本又体现品牌价值的合理票价。”刘强说,通过明确门票价格合理构成,逐步剥离门票承载的“额外负担”,也可以刺激更多游客出行,把旅游业的蛋糕做更大,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道

新闻推荐

因一笔已还清的“欠款”莫名上了银行征信系统黑名单 错认“老赖”,银行还人清白

本报讯(记者吴铎思通讯员陈立烽陈春生)自己并未欠款,却突然收到银行的催款通知,还在该银行征信系统中挂上了不良记录的“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