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胸片筛查肺癌已过时 低剂量螺旋CT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当前,肺癌已经成为全球的头号癌症杀手,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可大大减少肺癌死亡率,但一直以来缺乏惠及社区居民的精准有效的筛查方式。”
3月7日,国内知名呼吸内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由其课题组开展的一项覆盖上海市6657余名社区居民的肺癌筛查项目发现,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使高危人群的早期肺癌诊断率提高约74.1%,肺癌特异性死亡率(特异性死亡率即指在所有患该癌种患者中,因此病死亡的患者比例)降低约20%。
他表示,其课题组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开展这项研究,研究对象均为社区肺癌高危人群,年龄在45岁-70岁,除了有吸烟史的人群,长期厨房油烟接触史的人群也被纳入其中,较以往研究进一步扩大了研究对象范围,并在此后经过3年随访于2017年最终得出结论。他希望,这项筛查能普及到全市各大社区,减少肺癌的漏诊率,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
选6657名居民对照开展对照组实验
肺癌已成中国男性的“顶尖杀手”。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肿瘤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其中,肺癌位居中国男性肿瘤发病首位。
韩宝惠表示,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的关键。以往研究证实,肺癌筛查有助于肺癌的早诊早治。
“在以往筛查中,我们往往选择用胸片X光的方式筛查,但这种方式漏诊率高,大多用这一方式筛查出阳性的多为肺癌晚期,不少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韩宝惠认为,胸片作为肺癌筛查手段的时代已经过去。
据他介绍,美国国立肺癌筛查研究机构曾做过一项研究,推动了低剂量螺旋CT筛查在美国肺癌高危人群的开展,“那项研究表明,与胸片相比,低剂量螺旋CT筛查能降低肺癌死亡率20%,这被誉为足以影响肺癌历史的为数不多的重要文献之一。然而,在我国几乎没有规范、系统的针对高危人群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项目。”
韩宝惠课题组开展的这项研究较以往国内外研究相比,纳入了更多的研究人群,分七大类:一是年龄在45-70岁,二是有吸烟史,三是有家族肿瘤史,四是有个人肿瘤史,五是有粉尘、石棉、辐射等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史,六是长期被动吸烟史,七是长期厨房油烟接触史。如果45-70岁的人符合二到七条任何一条,均可纳入研究。
“其中有吸烟史的,主要是那些一年至少吸烟20包以上的人群;而长期被动吸烟史的主要是那些二手烟人群。”韩宝惠表示,在这些研究人群中,长期厨房油烟接触史的人群,是以往研究都没有被纳入的一个群体,多为女性群体。
上述研究选取了上海市徐汇区6个社区6657名符合条件的社区居民开展对照组实验,一组被随机分配到低剂量螺旋CT筛查组,一组分配到对照组,最终两组早期肺癌(I期)检出率分别为94.1%和20%。
韩宝惠说,这一研究证实了低剂量螺旋CT运用于中国人群,与自然对照组相比,能使高危人群的早期肺癌诊断率提高约74.1%。这项研究随后进行过两年随访,其中对照组肺癌特异性死亡2例,占20%;低剂量螺旋CT筛查组尚无死亡病例。
建议肺癌筛查纳入公共卫生项目
据韩宝惠介绍出,肺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型肺癌,其中又以麟癌、小细胞肺癌为主,主要致病的高危因素就是吸烟为主;另一种是周围型腺癌,主要致病的高危因素可能与环境、职业、大气污染等相关。
“这是两种类型的肺癌,治疗方式完全不同。而低剂量螺旋CT对周围型腺癌发现率更高,对肺部结节阳性检出率是胸部X片的3倍,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上已经开始使用低剂量螺旋CT来筛查早期肺癌。”韩宝惠表示,上述研究是国内第一批开展的应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高危人群的临床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他认为,当前上海已经将大肠癌筛查等纳入市级公共卫生项目,但肺癌作为近年来高发的癌症也应该具有社区筛查的普及意义。目前,这项研究2018年将在上海市徐汇区开展第二轮筛查,“我希望这项研究能进一步得到论证,在整个上海市得到普及和推广,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目前,上述研究也得到了上海市卫计委、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徐汇分会的大力支持。
而对于低剂量螺旋CT筛查是否会造成过度诊疗、给人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韩宝惠对此解释称,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剂量是常规CT射线的1/6,安全系数高,对人体的辐射伤害小。但一旦筛查出肺部有小结节,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肺癌,最终仍然需要进一步通过常规胸部CT确诊,长期观察随访,根据结节的大小和密度来最终确定。
新闻推荐
记者王莉通讯员扎西提供教育部日前在京召开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部署启动“部省合建”工作。会议强调,要通过“部省合建”这一新的机制和模式,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