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科学素养是立德的基础

济南日报 2018-02-13 12:11 大字

当下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人文情怀有余、科学素养不足,研究中不注重证据,其成果在逻辑上也经不起考究。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素养,有些观点明显简单化,有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有害无益。

《人民日报》发表张分田的文章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是,虽有学术担当,也不乏人文情怀,却没有科学精神。比如,理学家们将“天地”解释为尊卑等级关系,宇宙万物也都有尊卑等级,然后依据“天人合一”论证“三纲五常”符合“自然之理”。这种缺失科学精神的“人文情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宋元之后,理学占据社会思想意识的统治地位,中国古代文明却从鼎盛走向衰落。在应对民族内争或外敌入侵方面,中原政权的统治者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与时俱进、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的欲望、能力和进程都受到“四书之学”的严重抑制。当西欧的精英们致力于创新文化、发展科学、变革社会的时候,中国的精英们却把“为往圣继绝学”“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当作“为万世开太平”的灵丹妙药,大大延误了中国的发展。当下,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是人文情怀有余、科学素养不足,研究中不注重证据,其成果在逻辑上也经不起考究。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素养,有些观点明显简单化,有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有害无益。

近年来,学术界和学校一直强调人文情怀的培养、道德的培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只是强调道德教育、国学教育,没有把培养科学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那后果也相当可怕。

就立人而言,立德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德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德。科学素养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可以说,实事求是是人类一切优秀素养之本。一个能将实事求是精神融入灵魂、植入骨髓的人,一般而言其道德情操、人文情怀和其他素养也不会差。因此,我们不能将培养科学素养与培养人文情怀对立起来,二者之间也不是简单的才与德的关系,有些科学素养其实就是德。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科学素养是培养人文情怀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必然包含人文情怀教育的成分,也是可以立德的。所以,从小学阶段就应当重视科学常识教育,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从小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强化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素养,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科学教育搞好了、科学素养提升了,人们才能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只有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才是名副其实、根深蒂固的。原因很简单:文化自信的根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需要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澎湃新闻发表社论说,从2017年9月这个学年开始,全国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此前很多省份的科学课在小学三至六年级设置)。科学课被提前到了一年级,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编排的变化,而是在从小培育孩子的科学精神,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合格公民。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新的科学课与传统自然常识课有本质区别,更多鼓励学生按照现代科学规范去探索世界,而不是像之前自然常识课那样单方面灌输知识点。比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学习要素就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这样的教学要求,俨然就是成人正规科研的流程,不直接给孩子标准答案,而是让孩子按照科学方法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在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精神,也是在培育孩子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不是刷奥数题、不是解题套路,而是一种理性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一年级开始学科学”,让孩子刚入学就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让孩子明白标准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掌握科学思维方式,这将改变很多孩子的未来。这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也是对应试教育的纠偏。

■相关链接

科普读物与心灵鸡汤

多年来王林之类的“大师”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倒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故事都非常类似,结局也大同小异,官员、富商、明星、学者、百姓崇拜“大师”的现象也很普遍。文化堕落有很多表现,最显著的莫过于“巫术化”。比如“算命大师”流行于达官贵人阶层为其指点前程,流行于民间为芸芸众生提供着心理需要。

浏览一下机场的书店,就大致可以了解当下中国的文化之殇。大部分机场书店都堆满了心灵鸡汤、八卦风水、赚钱之道、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书籍,一些角落里或许还有些半色半黄的杂志。当然,这并不是书店之错,书店只是迎合社会(读者)的需要。

这些年算命等传统命理学和道观、佛寺香火大量复兴,但是这种复兴绝不是国学热的插曲,而堪称喧宾夺主。在当今世界的知识体系中,“命”学早已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但是在中国,无论“命学”的回归还是术数的回归,统统被当作传统文化的复兴。各种民间“巫术”不仅占据底层社会的各个角落,更是登上精英文化生活的舞台。

杨绛先生曾说一个青年人:“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句话说得很好,实际上也适用于那些求助于“算命大师”“巫术”和“邪教”等社会群体。书读得太少、想得太多,解释不通了,就去找“巫术”。

有研究发现,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是科普读物,而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是心灵鸡汤。为什么呢?也许近代以来中西方所经历的启蒙运动的差异是关键要素。近代中国知识界受西方思想影响,也发生了启蒙运动,但是和西方早先发生的启蒙运动具有本质差别。在西方,文艺复兴可以说是第一次启蒙运动。欧洲的中世纪是神权主导一切的时代,被西方人称为愚昧和黑暗的时代,神学成为解释一切的东西。文艺复兴主要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的理性和科学(数学、几何)精神摆脱神权,把人类的基点从神拉回到人。他们成功了,这种成功是无数相信科学的人们(尤其是科学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17、18世纪的启蒙是第二次启蒙。第一次是科学文化,第二次是制度,就是用理性改造人类赖以生存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这次也成功了。今天的西方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这两次启蒙的产物。两次启蒙的共同主题就是理性主义科学思维,教育人如何理性思考,把理性应用于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理性主义贯穿于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化和社会科学,更不用说是自然科学了。

中国的启蒙运动主要是政治和革命启蒙,无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启蒙,重点都是政治。尽管每次必提“民主”和“科学”,但是每次必然政治(民主)启蒙过度、科学启蒙不足甚至被忽视。中国人相信,没有民主就不会有科学。西方实际上是科学在先、民主在后。没有16世纪的文艺复兴,哪会有18世纪之后的民主?民众具有了“科学”,学会理性思考问题了,民主才具有质量。(摘自智谷趋势 作者郑永年)

新闻推荐

十倍赔偿精神抚慰金彰显担当

■观察家魏文彪受雇载客,没想到误入“毒途”,一审被判死刑,一波三折后终被改判无罪。近日,已获无罪释放的陈泽雄等来了由广东高院作出的国家赔偿决定,汕尾中院应对其总共赔偿33万余元。就精神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