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食品何以泛滥成灾? 自由谈
近年来,山寨食品市场不断推陈出新,有模仿“康师傅”的“康帅傅”、模仿“奥利奥”的“粤利粤”、模仿“大白兔”的“小白兔”、模仿“旺仔”的“王仔”,模仿“娃哈哈”的“娃恰恰”、模仿“思念”的“恩念”,让人傻傻分不清。这些山寨食品很难打入到城里的大超市、大商场,但是在农村那些数不胜数的小卖部里却是随处可见,尤其每逢年节销量可观。
据媒体爆料,在石家庄藁城区,一家叫做河北亿旺食品公司主要生产果汁、植物蛋白饮料、八宝粥等,以山寨见长。以其出品的新江源杏仁露为例,字体形象容易让人与“汇源”产生联想,而杏仁露的包装又与承德露露“本尊”包装类似,就连广告代言人的发型、笑容、姿势都高度雷同。而这家公司2017年销售额已过亿,其销售经理甚至“骄傲”地宣称“靠模仿能做到1亿以上的规模,已经半只脚踏入成功之门了。”
许多山寨食品的生产商并非都是黑心小作坊,像亿旺食品公司这样能将山寨做大做强的企业也比比皆是,他们有工商局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甚至还给有的商品注册了商标专利。但是,他们又切切实实做着“搭大品牌便车”“蹭名牌商品知名度”的活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短期内的确能获取相当可观的收益,毕竟,许多消费者会被产品近似的包装所忽悠,有时并不能分辨出真品牌与山寨品牌的区别;而即便他们能看出异样,有些人也会因价格因素而选择山寨食品。但是,话又说回来,大多数消费者也能尝出好与坏,在囊中不再羞涩之时,自然愿意拥抱质量更好、味道更佳的正品,整个山寨行业哪怕能繁荣一时,也终会日薄西山。
现如今,想要在商标注册上“打擦边球”已经不如前些年那么容易了,许多厂商选择从商标贩子那儿购买一些早就注册好的山寨商标,抑或是打着申请商标的时间差,使用尚未被批准的山寨商标抢占市场先机,能捞一笔是一笔。若是日后申请被驳回,大不了换个商标从头再来。或许有人会问,有的山寨厂商不是没有生产能力,与其这么玩下去,为啥不想着创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走一条有骨气的创业之路呢?自创品牌需研发投入,需打广告做宣传,还得消费者认可,除了企业资金要充裕外,还要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而山寨之路就好走多了,蹭蹭大品牌的热度,就能活得很滋润,有的企业只愿享受眼前的风光无限,哪管未来该何去何从?
面对山寨食品的泛滥成灾,被侵权的众多名牌企业又岂能甘心?有的选择了工商举报,却常因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而碰了一鼻子灰。很多山寨厂家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当地工商部门愿意为其护航;有的名牌企业则选择拿起法律武器,到法院讨公道,可诉讼过程耗时长,即使胜诉也得不到太多的赔偿。品牌正主维权难,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在强调商标专用权保护的当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谁该反思,不言而喻。
■本报评论员陈曦
自创品牌需研发投入,需打广告做宣传,还得消费者认可,除了企业资金要充裕外,还要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而山寨之路就好走多了,蹭蹭大品牌的热度,就能活得很滋润,有的企业只愿享受眼前的风光无限,哪管未来该何去何从?
新闻推荐
听,国宝在说话!“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名为《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纪录片“火”了。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