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传说和故事 □鲍安顺
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传说是由梅花精灵投胎成人的,因而被誉为梅花的花神。一天,她在宫里的梅花林中赏梅时,惓意朦胧地困睡了一会儿。这时,恰好有朵梅花飘落在她的额上,留下淡淡的五瓣红色痕迹。醒来后,原本妩媚动人的寿阳公主,更添姿色,愈加美艳。后来,人们纷纷把梅花印在额头上,称为“梅花妆”。
再说另一个梅花仙子。传说隋朝开皇年间,多情才俊赵师雄到达罗浮山时已是日暮时分。在梅林,他遇见一位美貌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于是对酌、畅谈,身边有绿衣童子载歌载舞。后来他们醉了,共眠于梅枝之上。赵师雄醒来时,却不见美人,也不见绿衣童子。这时,晓风凄厉,借着东方泛白的晨光,他凝视梅开枝头,宛如昨夜承欢的梅花仙子;而那枝头上的翠羽之鸟,喳喳叫着,左顾右盼,仿佛昨晚唱歌跳舞的绿衣童子。
梅儿是个十分孝顺、善良的姑娘。父亲早亡,母亲又患了重病,一时间她束手无策。在沉睡中,梅儿梦见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告诉她,母亲阳寿已定,但她只要找到山中雪天盛开的花朵,采摘下来熬成水让母亲喝了,就可以救治母亲。梅儿出门寻花,寒风凄厉,她在齐腰深的大雪中跋涉,历经了千辛万苦。她的脸、手、脚都被弄得鲜血淋漓,在饥寒交迫中,她晕了过去。当她醒来时,眼前突然呈现出一片火红,是她的鲜血沾满树枝,开出灼灼的花朵。梅儿高兴极了,连忙采花,熬水给母亲喝。最终治愈了母亲的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梅儿,就将这种花命名为“梅花”。
传说中的梅花有几点共性:都发生在梦里;是一段美好经历;其中蕴含、充满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现实中的梅本是具象的,而梅花一旦成了神物,则充满情韵,既有了人文的精神寄托,也有了生命的扑朔迷离。
大唐诗人孟浩然踏雪寻梅,是因为与王维论诗时甘拜下风,他在自愧不如后,经常冒雪骑驴寻梅,想要寻找写出好诗的感觉和境界。后来他终于成功了,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田园诗,与王维并称唐代最优秀的田园诗人。踏雪寻梅,也成为高士雅趣的代名词。
绝世风华的王昭君,也被说成是正月梅花的司花神。她深明大义舍身和亲,避免了战乱,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我看过很多描绘王昭君的古画,多用白雪红梅作为背景,我想那是塞外冰天雪地中的梅花,那雪是塞外的雪,那红梅却是中原的花,绽放着亲情与乡愁的浓郁情思。那梅花的俏丽冷艳,让一个弱女子变得超凡脱俗,高洁无畏。我仿佛听见了描绘鸣镝的琵琶曲,我仿佛看见了边塞烽火消失后的汉宫春色,我仿佛感觉到了身世沦落的昭君香魂。
元代画家王冕画梅成癖。他隐居会稽九里山中,结草庐三间,植梅千株,自题为梅花屋、梅花屋主和梅叟。他一生蔑视功名利禄,曾画梅花题诗表达不愿给元朝统治者作画的决心:“冰花个个团如玉,笙箫吹它不下来。”他以终身坚决不出仕的气节,成就了如梅般的品格与气节。
郑板桥画竹、兰、松、石、菊,却很少画梅。很多年,同在苏州以卖画为生的吕子敬,标榜自己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而郑板桥也说自己画梅花远不如吕先生。后来,郑板桥要搬到扬州去,临行前送给吕子敬一幅梅花。吕子敬看后恍然大悟,原来郑板桥不画梅花,是给自己留碗饭吃。
大师吴昌硕一生酷爱梅花,他亲植梅花三十余株,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他谓画梅为“扫梅”。一个“扫”字,体现了他画梅的特点,那种用朱砂、洋红所点红梅,红紫相间,笔墨酣畅,极富韵致。那墨华水韵,如碎玉横空,使人不知是雪还是梅。他喜欢表现老梅,而且将老梅的铮铮铁骨与清香欲放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有一种挣破寒冬牢笼、唤春归来的感觉。大师去世后,他埋骨超山,以梅为伴,被后人传为美谈。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沙1月12日电(记者柳王敏)1月12日上午,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推选活动在长沙启动,将持续用4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推选出“十大文化地标”“知名文化地标”各10个,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