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冬读书”
□徐敏
时节已进入寒冬。在古人看来,冬天是读书的好时候,他们讲究“春诵、夏玄、秋学礼、冬读书”。为何强调冬天是读书的好时节?“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三冬”指的是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3个月,因为这3个月是冬天,农耕社会时冬季正是务农闲暇,所以应该抓紧时间读书。但是在没有取暖设施的古代,文人们是如何读书的?江苏作家黎戈在《私语书》一书中作了一些详细考证。
唐宋之前,卧具尚未盛行,印刷术也未普及,书是一卷一卷的,读书都是凭几翻阅。在《古诗文名物新证》一书里,图画记录了一款“卧读书架”。这个书架不是放在被子上方,而是放在一侧,就是一个T字形的木架。上端可以把卷牖的两端打开,固定,看完一卷再换下一卷,免双手展卷之累。有了这样一款卧读书架,文人们可以蜷缩在暖暖的被窝里读书。不过,从“席”上引颈扭头读书,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也会脊椎僵硬吧。在西洋人的画作里则有它的远亲——阅读架,用来摊放一本精装书。
陶渊明是江西人,历代画家都喜欢美化他的读书场景。光是《归去来兮图》就不止一幅。画家们把陶渊明画得仙风道骨,神气俱清。倚养和,焚沉香,左稚子,右娇妻。养和是一种靠具,依松枝的天然纹理而截成,极具野趣。然而这只是图像学意义上的闲趣,画家喜欢这么处理隐士而已。其实看陶渊明的饮酒诗就知道,此人穷得敝庐漏风、衣不蔽体,“饥寒饱所更……披褐守长夜”,怕是冻得不成眠,才起来读书赋诗的。
宋代的读书人有“暖阁”。暖阁不是单独的一间房屋,而是在室内用木糊纸隔离出一个小房间,到夏天可以自行拆去,所谓冬设夏除,很机动灵活。暖阁内置炭火,炭是精制过的煤,燃烧率高,烟火气少。狭小的空间里如此取暖,节能又高效。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读书人有高档暖阁,是竹子编制,束筠为篱。大概七尺见方,也就四五平方米大小,留一个小柴扉般的入口,里面架书橱若干,有榻,有几,有沉香。“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衰眸顿清澈,不畏字如蚁”,这是陆游的诗。晚年他于官场疲惫,因此归隐田园,回到绍兴老家,就常在一个仅能容膝的小暖阁里,无事此静坐,书中日月长。
明清之后,文人们开始注意暖阁的外景配置。明代文人文震亨《长物志》里甚至连书房外种的花草都有所规定,颇有几分迂腐的味道。比如,暖阁里不能使用瑞香,因为香味酷烈;外面种桃花也不行,有风尘气息,要种梅兰竹菊。其实真正有条件实践这种风雅标准的都是世家大族,比如浙江张岱的梅花书屋,书房还配有卧榻,可以午休;对面还有假山,神倦时可歇目。这哪儿是贫士所能消费得起的?“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可见张岱取暖还是用的炉火。至于贫穷的读书人,大概只能是“囊萤映
雪”,借着洁白的积雪反射的月光来读书了。
暖炉是条件稍好的读书人的基本配置。清代的著名文人李渔,还是古代文人中少见的善于工技的人物。他不但用暖炉取暖,还发明了一种可以取暖的椅
子,后人称为“越冬暖椅”。据《闲情偶寄》载:“此椅
之妙,全在安抽屉于脚栅之下……抽屉以板为之,底嵌薄砖,四周镶铜。置炭其中,上以灰覆,则火
气不烈,而满座皆温。自朝至暮,止用小炭四块。”椅子的座位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抽屉
里面放置炭炉,这样一来全身就都不冷了。
数九寒天,书房里有了暖炉暖椅,按说已经惬意多了,可这还不够。正像李渔说的那样,砚台里结冻的墨汁也要想办法
增温溶解才行。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暖
砚。北京故宫藏品中,就有一种元代
长方形的铜暖砚。铜盒像一个砚托,内外两层,外层盒壁四周镂孔。内层像个抽屉,可以拉进拉出,内置
炭火,足以保持温度,墨汁也就
不至冰冻了。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1月12日电(记者陈爱平)记者12日从上海市旅游局获悉,针对“万豪会员邮件事件”,市旅游局于11日晚紧急约谈万豪国际集团上海公司相关负责人,责成万豪酒店管理层立即查明事实,严肃处理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