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我只是做了份内的工作
侯云德院士因为在分子病毒学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研制、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荣膺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侯云德,1929年生于江苏常州,1955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8年留学苏联,1962年归国后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三届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等职务。现担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奠定我国分子病毒学基础
1958年,侯云德留学苏联。尽管彼时的中苏关系恶化,但科学交流并未受到影响。
强烈的事业心和上进心,激励他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侯云德夜以继日地刻苦专研,常常工作到深夜,几乎每天都是全研究所最后一个离所的人。他发现仙台病毒导致细胞融合现象并阐明了其融合机理,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发现是独立于日本和英国科学家的同期报道,为随后蓬勃发展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奠定了基础。由于频频发表论文,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特意到病毒研究所探问:侯云德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论文怎么会发表这样多?由于侯云德突出的研究工作,研究所的同事遇到问题也常来请教这位“中国留学生”。
1961 年侯云德完成了关于副流感病毒研究的学位论文,鉴于论文的学术成就,前苏联高等教育部于1962 年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侯云德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这在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几十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他的导师戈尔布诺娃热泪盈眶地说:“侯云德博士是我从事科研工作30 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位如此优秀的科学家,这不仅是我的骄傲,也是病毒所的荣誉”。
1984年,侯云德院士率先在我国开始当时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应用于基因工程载体的研发,历经10年完成,这对我国基因组时代的早起发展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侯云德院士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成功完成了一系列新型病毒载体的研制和应用工作,从而奠定了我国基因治疗研发的基础;侯云德院士及其团队发现的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及其致癌性分子机制获得了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0年,侯云德院士个人编著了105万字的《分子病毒学》全部章节,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分子病毒学专著。他担任所长期间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病研究所成为了80和90年代国内外知名的医学病毒学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截至2017年,他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多数已成为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优秀带头人。
引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研制
“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造世界”。侯云德认为,学习病毒学的目的应当要预防和控制病毒病,为人类做出更加切身的贡献。这一思想指导他成功研发了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及系列生物工程药物,成为我国生物基因工程药物的奠基者和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者。
1962 年侯云德学成回国,在黄祯祥院士的支持下开展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在国内首次分离出Ⅰ、Ⅲ、Ⅳ型三种副流感病毒,首先发现了I 型副流感病毒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性。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认为,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要“改造世界”,应当设法解决全国数以亿计的病毒病患者的痛苦。他由基础研究转向了抗病毒药物研究,并选择人体的自然抗病毒物质—干扰素,作为治疗病毒病的突破口。
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他发现人脐血白细胞具有较强的干扰素诱生能力,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高干扰素诱生能力的新城疫病毒株NDV-F 系,又制定了人白细胞干扰素的分离、提取和纯化流程,最终研制成当时可用于临床的干扰素制剂。由于20 世纪70 年代的临床及人白细胞干扰素由人血制备,需8000 毫升血才能制备1 毫克干扰素,因此价格极为昂贵。1977 年,美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获得成功。这一突破使侯云德深受启发。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项极具前景的新技术,如果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到细菌中去,使用这种繁衍极快的细菌作为“工厂”来生产干扰素,将会大幅度提高产量并降低价格。
1979 年,侯云德和研究团队经历了无数困难,终于从上万毫升人血白细胞中,经病毒诱生后提取出干扰素信使核糖核酸(mRNA)。但测定这种mRNA 需要非洲爪蟾蜍的卵母细胞,而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卵母细胞。经过多次探索,终于采用北京饲养场的非洲鲫鱼卵母细胞进行显微注射,并获得成功,建立了干扰素mRNA 在非洲鲫鱼卵母细胞翻译系统,这一方法得到当年国际干扰素大会的高度评价,并被选入1981 年出版的国际权威书籍《Methods in Enzymology》。
1982 年侯云徳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人抗病毒反应优势的人α1b 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发出国际上独创的国家I 类新药产品重组α1b 型干扰素。这是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突破,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时代的先河。α1b 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慢性宫颈炎、疱疹性角膜炎等有明显的疗效。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较,其副作用小,治疗病种多,此项研究成果获得1993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后,侯云德带领其研究团队在基因工程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新成就:1983 年采用TGATG 序列成功地使融合基因表达非融合的αl 型干扰素;1984年在研究重组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时,发现了原核增强子样序列;1987 年组建成温控型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BV220 系列并广泛应用于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和生产。经过10 余年的努力,又相继研制出1 个国家I 类新药(重组人γ干扰素)和6 个国家II 类新药,极大推动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事业。
推动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侯云德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进程,他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已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这些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对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7至1996年间侯云德院士还连任了三届我国863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领导专家组顶层指导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布局和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在乙肝等基因工程疫苗、重组人干扰素等基因工程药物等5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成十数倍增加,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增加了100倍。
构筑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
2003年的SARS事件给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及能力敲响了警钟。2008年届时79岁的侯云德院士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他领导全体专家组顶层设计了2008至2020年重大专项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他本人更是一直强调能力建设的重要理念,提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重点布置了病原体快速发现和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要求和任务,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2010年,我国科学家全球首次发现和确定了“蜱咬病”事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2013年我国又在全球首次发现并成功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4天内成功分离和确定病毒; 2011年我国在7天内溯源新疆脊灰野病毒来自巴基斯坦,1年内恢复我国无脊灰状态,这一成就被WHO称作全球脊灰防控的“典范”。
2014年2月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我国派出传染病防控队伍在西非塞拉利昂建立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广泛开展包括埃博拉、寨卡、黄热、猴痘等高致病病毒的监测、检测和培训工作。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能力已经具备走向世界、实现关口前移的防病目标。
2009年侯云德院士主导了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防控的技术应对和科技攻关,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人为成功干预的先例,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科研成果,侯云德院士依据文献和初步研究结果,率先提出甲型流感疫苗一剂接种的免疫策略其中一项最突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87天内在国际上首先成功研制成功甲流疫苗,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甲流疫苗,并在甲流大规模暴发前上市使用。
侯云德院士依据文献和初步研究结果,坚决提出甲型流感疫苗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使我国能在全球最早完成临床实验,解决疫苗短缺问题。
清华大学作为第三方的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甲流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甲流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4.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26.7亿元,社会收益1779至2683亿元,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一流科学家的高度赞赏和认同,并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天,一系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成功控制使得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扭转了SARS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和能力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其中侯云德院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作用。
侯云德院士的成就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认可,正如推荐人陈竺院士等同行专家所说:侯云德院士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创者,也是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引领者,更是我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总设计师。
在谈到自己的时候,侯云德总是那样的谦虚。他总是说“我只是做了份内的工作”、“功劳都是大家的”,这份厚重的家国情怀可以从他传奇般的入党经历管窥一二。他在青年时期就积极要求进步,建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产生了强烈的入党愿望。1953 年,他第一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虽然当时未被接受,但他不懈追求进步。28 年后,他依然初心不改。1981 年10 月,52 岁高龄的侯云德教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不断奋斗。
科技工作者都应当学一点哲学
作为一名卓越的科学家,侯云德能自觉地应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科学实践。有人曾问他:“你在分子病毒学科研实践中最主要的体会是什么?”他回答说:“我主要的体会不是基因工程技术本身,而是从无数的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科学实践中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真理,体会到唯物辫证法的观点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确实能指导我在科研实践中克服困难,战胜失败,走上成功之路”。他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要使失败转化为成功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二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三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我认为科技工作者都应当学一点哲学。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侯云德说。 (来源:锐科技)
新闻推荐
救助人员登上难船“桑吉”轮。 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图救助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船舱生活区进行搜寻。救助人员将两具遇难船员遗体运送回“深潜号”。“桑吉”轮仍在剧烈燃烧。从上海海上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