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教会急救 比普及“救命神器”更重要

市场星报 2018-01-09 01:04 大字

2015年起,福州市陆续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置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在关键时刻能发挥“救命”功能。但目前全市仅设置了约20台AED,多数公共场所还未配备。有人大代表提出,希望在全市大型公共场所普及AED。(1月8日《福州晚报》)

从近年来发生的许多起救援实例看,公众急救教育严重缺失。与其急着普及“救命神器”,倒不如教会更多人急救。一般情况下,对于救援事件,绝大多数民众除了等待他救外,很少有人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急救应对。在分秒必争的救援现场,世界公认的黄金抢救时间是意外发生后的前4分钟。因此,在救援人员还没有赶到时,现场每个懂得急救常识的人,只要积极参与到对患者进行及时救治的行列,这无疑对减少伤亡和遗憾有积极意义。

现代救援应该是全民参与的社会大救援,多一个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就会多一点安全保障。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市民都掌握一定急救知识和技能,美国每4个人中便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新加坡每8个人中有1人接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而在我国,上海浦东新区曾经一项对12000名市民的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要急救时,74%的人选择报警,18.4%的人大声呼救,96.3%的市民把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

普及率十分有限的急救教育现状,无不警示我国急需补上急救这堂生命教育课。之所以形成这一历史性欠账,探其究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系统和全面的培训。偶尔开展的一些零散的培训,大多又流于形式,难以形成系统性计划和制度,往往会出现培训面小、普及性不够的状况。

应该说,开展急救教育,普及救护知识,提高公民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引起的人员死亡,是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保护人的生命健康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公益事业。当然,普及“急救教育课”,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画饼充饥,需要多方协力,脚踏实地,逐步建立完善一项全民急救教育制度,让更多人补上“急救教育课”,这也比普及“救命神器”更重要、更迫切。

新闻推荐

专家建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室内公共场所禁烟

1月8日,来自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法律、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正在征求意见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下称“草案”)提出联名建议,希望《草案》第33条对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提出明确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