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重构江湾镇:你知道吗

陈陈呈 2017-12-12 16:41 大字

本文摄影图片均为漫步同行者 小郁 图

我不是上海人,却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故乡在离这里两百公里的常州市武进区的一个小镇上(现并入新北区)。在江湾镇漫步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倾听这里的故事仿佛拉近了我与故里的距离,小时候的记忆竟然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完成了一次对过往的探访。江湾以虬江屈曲入境而得名,“江湾镇以虬江十八湾,弯弯到江湾”,几十年前沿着走马塘有成排的临河商店,门面是一片片可拆卸的木片,市井热闹,十步一走一茶馆,河上常有船只过往。就像我小时候,也有木片门的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沿着京杭大运河排列着,后来运河拓宽了,这些卖早点的、零食的、箍铁桶的店铺也都消失了。如今走马塘的河道被“拉直”了,缩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京杭大运河则一再拓宽,成为河运的要道。河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沿岸的建筑和人也都在改变。

江湾吸引我的地方,除了某种故里情结外,还有一些很特别的现实与过去的对比。这里曾经是日本在沪集中营地,万安路745号曾经是江湾镇的首富严秋泉的宅邸,战时被日人抢夺用作慰安所。解放后这里成了江湾镇的公安派出所,当我们站在大门口企图寻找当年的痕迹时,除了振聋发聩的打桩机在“破坏与重建”外,只剩下一个门牌号的数字在回应着历史。还有个十几年前的旧书摊,这里的原住民歆汝说她小时候还在这里翻阅过旧书,如今却变身为卖菜的铺子,房间暗处的书架上还有几堆盖满灰尘的书,墙壁糊着十几张毛主席宣传画,在菜叶子的烘托下更加明显了。后来还遇到了一位管老先生,拿出了记录了1994年万安路的录像带,意外地发现曾经的果品商店如今还是水果店,好像一种场域注定的使命感。

这次的创作,我和一来运用了影像的方式来记录一场人与空间的互动交流。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袋拼贴,揉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的体积非常小,而在风的鼓动或人工吹起后,逐渐鼓胀呈人形的它们就像一个个灵魂穿越时空而来。我们很期待它们与这里的环境与这里的人能发生些什么,于是我们去往一些特定的地方,尝试用即兴表演的形式,讲述过去和现时。表演是当下的,而影像则把瞬间记录呈跨越时间的信号,在声音的处理上,我们把现在江湾镇的声音与1994年江湾镇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可以尝试去辨认语言和声音在13年跨度中的变化。

重构江湾镇:你知道吗?

影像、表演、雕塑:陈陈呈、王一来

对话:陈歆汝

时间:2017年12月17日(周日)下午3:00-6:00

地点:那行零度空间(上海市镇宁路465弄161号愚园里C座101室)

本次活动自由入场,同时还将举行2017年度“漫步者聚会”,欢迎这一年与我们相伴的朋友!

海报设计:厉致谦

本次活动自由入场,报名请扫下方二维码:

关于“城市漫步:追溯与重构”继2016年澎湃新闻·市政厅与瑞象馆共同发起“城市漫步:发现与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动之后,2017年澎湃新闻·市政厅将继续召集对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经验有独到感受和见解的“在地者”、“创作者”与“观察者”一起“再生产”。

我们需要追溯地方历史,感受空间经验如何影响人,并重新建构地方和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50年前就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与30年前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现在刚刚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对同一条路,同一爿店,也会有不同的私人经验和身体记忆。曾经这里有一条河,这里有坡,这里是戏院,这里是二手书市……如今不一定还在,但我们还有开放的感官和理性的头脑,双脚能量地,耳朵能听,眼睛能看,双手可以创作。

这些关于地方的个体经验,构成了一个场所的精神。通过这些不同于书本的生动经验,我们可以把一个地方的故事讲得饱满,让人意识到,这个地方是经过时间积淀的,是有独到价值的。

新闻推荐

“以前六堡茶是每家茶楼的主供茶品”

何长耀(左二)向记者忆述其所知道的茶楼使用六堡茶的情况。讲述人:何长耀(76岁,商人,资深茶客,现居吉隆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很多,吉隆坡的华人主要来自两广与福建地区,其中“广府人”比较注重饮食文化。有一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