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扮官”的戏精何以屡屡成功?

济南日报 2017-11-22 11:39 大字

□胡印斌黎青 作

一个名叫林智双的福建青年,命运在今年8月底陡转,福建省直机关工委官网发布消息,称“‘林智双\’不是省直机关工委干部,有关其人的新闻报道均为不实信息”。之前多年,他成功地扮演了官员和媒体人,不仅介入具体事件,帮人“疏通关系”,还现身各大场合,秀出多张与省级、厅级领导合照。他以媒体人身份署名的不少稿件,都刊发于某网站舆情频道。(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类似的骗子还有很多,今年6月,国务院参事室就曾揭露一个名叫“上官凤笠”的人冒充国务院参事。这些“扮官”的戏精们堂而皇之地在江湖上游走,且在长期游走中施施然登堂入室,在伪造的身份角色中招摇撞骗,这未免让人疑惑:为什么总会有人假扮官员?为什么这些假官员总是能够成功?

其实,在林智双“走江湖”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人产生过怀疑,但很多时候,也只是止于怀疑而已。这其中不排除侥幸因素,比如当下社会流动较快,人们的角色身份常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多日不见的人忽然有了某种机缘,旁人也都习以为常。

除此之外,骗子屡屡得逞恐怕还是与时下的官场生态有关。这些“扮官”的骗子有时候确实也能办成一些事情,使得很多人并不特别在意真假。可见,在官场与民间依然存在壁垒、缺乏有效互动的语境下,“扮官”的骗子注定会有生存的土壤。林智双也好,上官凤笠也罢,他们的“神通”虽然被收了,但还会有后继者依样学样,继续游走于庙堂与江湖之间。

因此,若想彻底杜绝此类招摇撞骗的“扮官”者,除了严厉打击,还需要持续扩大政务信息公开,打破封闭的政治生态。如果权力运行公开了,老百姓办事方便了,有了不解、不满也能顺畅沟通了,这些“扮官”的戏精当然就不会有市场了。

新闻推荐

杭州小学放大试卷题目后学生提分明显,教育部门将做相关研究

期中考试结束后,照例几家欢乐几家愁。杭州建新小学五年级家长王女士,属于“欢乐”一族,因为平时数学只能考七八十分的女儿,竟然考了95分。“这是她第一次考这么高的分数!”如此明显的进步,是如何取得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