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投融资体制改革述评
新华社记者 安 蓓
投资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向深入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活水。
“负面清单”为企业投资松绑
7月28日起,我国将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原则上将不得实行对外资准入的限制性措施。
“在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基础上,将这一模式向全国推广,意味着我国将更多采用国际通行办法,进一步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说。
不仅在外商投资领域,我国于2013年、2014年和2016年三次修订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达90%左右。“除目录范围内的项目外,一律实行备案制。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最大限度避免了政府对市场活动的过度干预,切实为企业投资松了绑。”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说。
从“最先一公里”的制度设计入手,确立以精简前置、并联审批为核心的新型核准制度;协同推进项目准入各环节的审批制度改革,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规范项目审批各环节的中介服务事项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致力于加快改革创造更佳的营商环境,着力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各类企业投资和发展的障碍。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近3年我国营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跃升了18位。
多措并举释放社会投资活力
2016年底,浙江台州,一条长269公里、总投资449亿元的高铁项目开工,其作为中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铁,令人瞩目。
杭绍台高铁由民营资本、中国铁路总公司、浙江省交通集团和地方政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共同投资,其中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资本占51%。分析人士指出,明确民营企业绝对控股,有助于确保民营企业真正能参与、能投资;有助于在项目中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管理和运营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国家着眼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产权保护等,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6月当月民间投资增长8.2%,增速比5月提高了1.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明显回升,反映由市场主导的内生性投资增长能力趋强,这是决定未来投资稳中趋升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社会投资,是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通过PPP模式,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说,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全国公示社会资本方中标人的PPP项目共3774个,总金额达5.6万亿元。
政府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强调放、管、服三位一体的整体作用,从强化政策性引导和事中事后监管两头推进“去审批化”,最终目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前审批报件比较蒙,常常不知道卡在哪里。现在通过网上审批,进度一目了然。原来3个人干的事,现在1个人就可以干完,既省钱又省事。”哈尔滨方正县中宇瑞丰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雪峰说。
简政放权有没有效果,关键要看群众和企业办起事来是不是程序更明白、手续更简单、沟通更顺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同步推进投资审批规范化、标准化,着力解决“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将所有投资审批事项纳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或政务服务大厅,推进“阳光审批”;对确需保留在项目开工前完成的审批事项,与项目核准实行并联办理,“一次受理、一并办理”;不断创新优化审批流程,让投资审批更便捷,投资环境更优越。
投资增速稳步回升,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将为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挥夯基垒石的作用。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就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新闻推荐
乔兆军人生其实是由一串串琐碎小事组成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的概率很少。有人曾这样形容:如果说“大事”是脊椎,小事则是构成脊椎的每一个骨节。细细品味,小事竟然如此重要!一个毕业生跑了很远去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