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城市“代言”
◎陈平原
对于像我这样的工薪阶层而言,出租车司机犹如一座城市的“形象大使”,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赞美、嘲讽与批判,比市长报告或明星广告效果更显著。
“谁不夸俺家乡好”,这是传统中国的说法。现在不是这样了,说这城市很好的,不一定是本地人。那是谁呢?什么人都可能——为官一任的领导,偶然路过的游客,本乡本土的读书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广告商……我关心的是,谁的“夸耀”最有效——传播广且容易被接纳。
一
首先应该排除的是官员的夸夸其谈。今日中国大城市里的官员,大都见多识广。只不过世人坚信,屁股决定脑袋,你当官的职责所在,必定尽拣好听的说。因此,谈及城市是否“宜居”,本地官员的公信力不高。
于是,有了第二种“代言”,那就是选择土生土长或与本地有瓜葛的娱乐明星,让其成为本城的“形象代言人”。此举对于追星族有用,但对非追星族来说,容易引起反感。而且,这“星”到底能红几天,谁也说不清楚,故“传播力”实在很有限。
第三种“代言”显得很有国际视野。出钱邀请众多“老外”前来拍照,举行国际摄影比赛,最大限度地呈现并传播本城的美丽及魅力;或者邀请名导演来本城拍电影,越大制作越好,目的是让电影院的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关注、接纳、赞美本城的“无限风光”。这两手虽精明,但更多着眼于旅游业,对提升整个城市形象效果不明显。况且,此“戏法”如今已揭秘,人人都能玩,效果于是递减。
第四种“代言”比较文雅,签约国内外作家,让其在本城生活若干年,创作长篇小说或电视连续剧;支持学界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或资助学者从事本城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等的研究。这些委托性的文学艺术生产,运作起来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效果一般都不错。只是吃人家的嘴软,得到资助的作家、学者、艺术家及文化人,谈及某城的前世今生,尤其涉及当下的市政建设时,多少有所顾忌。因此,标榜特立独行的作家或学者,不太理会此类“鱼饵”般的资助。
二
相对于政府的刻意为之,我更关心民间的自发代言。古今中外,评价某人某城某届政府,口碑很重要。所谓“口碑”,我想到了一个特殊的行业,那就是今天中国各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出租车。
终日奔波的出租车司机,有的口无遮拦,有的沉默是金,性格截然不同。我熟悉的各大城市中,香港的出租车司机最为沉默寡言,也最敬业。上车问明地址,下车说声谢谢,其余的时间,你想你的心思,他开他的车子,各不相扰。都说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最能侃,口才与地市级领导相比,绝对没问题。那是过去的印象。现在北京市内开出租车的,原先大都居住在郊区县,经常问乘客路该怎么走。
我最佩服的是上海的出租车司机,他们对自己服务的城市充满自豪感。每次沪上行,总有出租车司机建议我多住几天,好好看看美丽的大上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充分领略了上海出租车司机的尊严与聪慧。那天上午,我在华东师大开讲座,晚上在复旦大学又有一场演讲,中间几个小时的空档,跑去参观世博会。午后两点进去,匆匆看了几个展馆,四点半就出来了。一上出租车,司机很不爽,问我是哪国人。我很惊讶,小心翼翼地问,是不是听出广东口音,以为是从香港来的?司机大义凛然,说:“香港也是中国。不是因为口音。看你这么早就离开,对世博会不感兴趣,估计是新加坡人。”对我忐忑不安的解释,司机半信半疑,临送客又丢下一句:上海怎么样?为了表示“爱国心”,我赶紧抢答:“味道好极了!”
事后跟朋友聊天,我说,上海市政府应该给出租车司机集体颁奖。为什么?你到北京看看,一坐上出租车,司机若愿意开口,十有七八是在抱怨政府。从空气污染,到房价高涨,到交通拥堵,到份子钱重……我发誓,居京三十年,至今未遇见一位劝我多看看“美丽北京”的出租车司机!
(摘自《文摘报》)
新闻推荐
据行业部门统计,全国大约有50多个共享单车品牌正在竞争,全国共享单车投放总量已接近1500万辆。记者观察发现,共享单车行业的竞争集中在核心城市,一些地方共享单车发展迅猛甚至已经成为“占道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