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浓浓感恩心 悠悠思乡情 吴 兴

淮南日报 2017-07-17 11:20 大字

寿县报恩寺的第一道门上有一副红色对联:天宇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门上方有四个金色的大字“报恩禅寺”,字体浑厚古拙。这原是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建造的九级佛塔的遗址,名字叫“天圣塔”,佛教称“阿育(Ashoka)浮图”。到1862年的时候,佛塔倒掉六层,仅剩三级。经历文化大革命后,仅存的三层也摇摇欲坠,在1977年被全部拆除。拆除残塔时发现了精美的地宫,地宫里不仅有金碧辉煌的壁画,还有一个石匣,里面装着银棺金椁和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圣物舍利宝瓶,另外还发现了建塔时候的一方碑刻。我想,这些东西一定是世所罕见的宝物,不仅对研究历史、研究佛教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紧靠第一进山门的院子东西两边,各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古银杏树。两棵都是雄株,栽植于贞观9年(公元635年),距今已有1382年的历史了。树下有一巨大的石碑,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大雄宝殿重新修成时立的,字迹已然模糊不清,用来作碑座的神龟赑屃从脖子处断开,残缺的龟头还在。据说此碑文革时期遭受致命破坏,也许是经历了佛教中所说的劫难吧。好在那些风风雨雨都已经过去,现在终于迎来了春和景明的好天气。

院子北边是雄伟气派的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的是释加牟尼本尊佛。这也是报恩寺的主体建筑,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台基上。从碑刻上得知,唐朝时修建的大殿在1768年遭到火焚,目前的这个大殿是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由一个叫际清的高僧倡资重修的。一棵树下,青青草地上,两头健壮的小羊前腿弓后腿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欲用角抵向对方。羊身上的肌肉充满弹性、充满活力。这就是被称为“寿州内八景”之一的“石羊抵头”。殿内有一些僧人和居士正在高声诵经,佛音悠扬。害怕惊扰了神圣的宗教仪式,我们轻轻走进去,欣赏另一个被称为“寿州内八景”的半人高的香炉,炉壁四周镌刻着寿州城内著名的景点,因而得名“城中城”。正中佛堂上,立着巨大的三尊释伽牟尼佛像。大殿东尽间的正面墙上,嵌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南無释迦牟尼佛”刻石。笃信佛教的赵孟頫,为了突出“佛”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这七字的排列,颇花了一番心思。“佛”字居中直行上部,右直行为“南释迦”,左直行为“無牟尼”。赵孟頫在我国书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感兴趣的是他在传世佳作《寿春堂记》中对“寿春”两字有精妙的解读。他认为“寿春”不仅指“人寿健而家春和”,更因欣逢盛世,普通百姓能有机会好好孝敬父母,有条件精心培养孩子,心怀满满的感恩之情,“如在寿域,如登春台”,人生何其快意!东西两侧偏后靠墙的位置,分立着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泥塑十八罗汉像,现仅存十五尊,是清朝时期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的作品。杨惠之的十八罗汉像存世极少,非常珍贵,现在能找到的全国只有两套半,另两处分别在杭州和拉萨。细细看来,这些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不愧出自名家之手,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再往前走,就是第三进院落里的毗卢佛殿了。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有“三身佛”之说,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对这三尊佛像的关系,佛教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法身佛如明月,报身佛如月光,应身佛如月之影。即使水干了,月亮的影子不见了,但月亮依旧存在。就是说法身毗卢遮那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永远存在,可见其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眼前的这个大殿,应该是近些年来新建的。据相关资料记载,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复修大殿的时候,在现在的位置上,建有毗卢阁,并把山门移到了院子中间的位置,形成了以佛堂、二佛殿、大殿、毗卢阁为一直线序列、三进重院、总面积14700多平方米、江淮大地首屈一指的传统寺院建筑群。

寺院的附近,生长着一种香草,叫“离乡(香)草”,既能用香味的“香”,也可以用家乡的“乡”。如果换个地方去栽,“离乡(香)草”能活,但不再有郁郁的清香。据说有一些台湾、北京的植物专家异地试种过,都没有成功。寿县的老百姓都说这种草,凝结着楚国将士们浓浓的感恩意、深深的思乡情。

新闻推荐

我国量产型彩虹五无人机试飞成功

新华社北京专电(记者白国龙)我国量产型彩虹五无人机14日在河北某机场成功试飞,这标志着自2016年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后,我国自主研发的中高端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彩虹五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为后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