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远去的柴火炊烟

华西都市报 2017-07-13 04:54 大字

讲述人:李文康(西昌)

每日做晚饭的时光,小城老街古巷民居的烟囱口、小青瓦缝隙,会钻出柴火燃烧的炊烟,在屋瓦上氤氲起淡蓝的薄团,随着风儿曼舞远去。但凡晴好天日,会有背着柴火从山上归来的人群迎着炊烟,散入街道巷里的家门。这是1960年代小城的生活风景。

小城背靠的山峦叫北山,是飞机播种林区。林中云南松的针叶落地会蜕变成黄棕色松毛,其老枝会衰退为枯枝。小城居民将枯枝和松毛背回,或自做燃料节省开支,或置于柴市换钱贴补家用。

1967年,我家到父亲原单位的郑叔叔家暂住。这是城边的一个大杂院,院内居民和社员家家都上北山砍松枝、捞松毛,背柴火。

那年,我14岁,少年天性驱使我要跟院里的人们上山当回小人书、小说书里的樵夫。父母支持我的要求,郑叔叔给我找来小背夹和打杵。

天麻麻亮时,找柴人就要出发。经田间路、盘山道,三四个钟头才能走到目的地。一路上,背背夹者不断汇入上山人流。到了林地边,不同的人群便互不干扰地散进林区。

晨阳找着空子把光柱射入林中,将松枝针叶炫得绿翠翠的、铺染林地的松毛耀得黄金金的。找柴人的歌唱、呼喊,合着鸟雀悦耳的鸣叫,给寂寥山林增添了闹热。

下山了。在背夹上捆扎成长方体的松枝或松毛,紧贴找柴人的肩背腰走出山林。一背背的柴火像饰物一般点染着山道。

仰望山头,两腿和打杵撑起的背柴临风而立,俨然是尊尊劳者雕塑;向下看坡道,背柴飘忽盘曲而下,像是叶叶“飞舟”。

背柴人套着草鞋或胶鞋的脚板,用颠跑的小碎步向平坦路和下坡道告别,这是减轻背柴坠压的方法,初背柴的我并不谙此巧。但身背20斤左右三小捆松枝的我,也用小碎步屁颠屁颠地跟紧大人。

不久,屁颠不再,越背越沉,背带把两个肩头勒得火辣辣疼痛,像是已入皮肉里。我接二连三地用打杵撑起背夹歇气,掉离大人老远。浪漫转成了沮丧。

父亲有祖传木匠手艺,给我做了个背夹;母亲也用“力气是个怪,今天使了明天在”的老话激励我。不能在郑叔叔家坐享的家教,促使我坚持上山背柴。累日经月,近百斤的四大捆柴火已能被我轻快背回。父亲再次给我做了个成人背夹。

后来,我们告别郑叔叔家,我继续上山背柴,为家里省下买柴钱。我家平房山墙被背回的柴火码堆得满满当当,邻居夸“这娃凶,像背山一样”;同学暨好友的强兄强弟心动,要同我上山砍柴。

那日,我未随年长者上山,而是带强兄弟找柴。3个少年在林景吸引下疏忽了时间,我们背着松枝走出山林时,脱离了遮挡的太阳让我心急起来,它到西山头不远了。

山道已无其他背柴人身影。我有心前面快步引导,兄弟二人则步伐蹒跚不停歇气。我们的速度越来越慢,暮色染天时,还有半数山路未下。

天幕全黑,山野幽寂,夜风吹起每一响动,都让我们惊悸。突然,两个红亮的圆眼从前方必经的路坎下冒出,“狼?”我握在手里的砍刀随心速骤快而颤动。我们决心用砍刀、打杵与之拼命一搏。

当听清那里传来是人声,且呼喊我们名字时,带哭腔的“我们在这”同时从我们嗓管里吼出。是父亲和强兄弟家人打着电筒寻上山来了,见到大人,才知时间已是深夜10点。

如今,小城已无居民上山背柴火这幅风景画了。但那段生活、大杂院环境对一个少年的磨砺,是我心底退不去的留存。

新闻推荐

《没有人像你》

绿亦歌著湖南文艺出版社作者通过十四个短篇故事,呈现青春的不同状态。擦肩而过的感情,成长岁月里的暗恋、遗憾和错过……这里记录了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情绪。不管你随意翻开哪一篇,都能找到一种共鸣,这...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远去的柴火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