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历史、现实与远方的交汇 ——读《博物馆12讲》有感■陈华文 刘妍慧
[摘要]——读《博物馆12讲》有感■陈华文 刘妍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城市开始大规模地建设体育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博物馆等,为城市增添新的文化活力。在公共性的文化机构中,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审美艺术特色。博物馆如何修建和如何欣赏各种藏品,不得不说这是一门大学问。《博物馆12讲》这本书,对古今中外博物馆进行立体式的“画像”,同时对于当前如何开展博物馆建设提出了建议。
《博物馆12讲》一书的作者姚安是历史学博士、研究员,曾担任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书中,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引领我们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享受“发现”的愉悦。
“博物馆”一词源自希腊语的“缪斯”,原义是指供奉掌管艺术、科学的9位缪斯女神的神庙。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传说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和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都曾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缪斯神庙这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公元5世纪时毁于战乱。
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出现于17世纪,以英国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作为标志。阿什莫林博物馆,也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集收藏、陈列、研究为一体,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知识的近代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中国历史文明悠久,然而专门成立博物馆,才一百余年的历史。晚清状元张謇,是私人创办博物馆的中国第一人。他虽为状元,但对仕途并无兴趣,而是大力发展工商实业。同时,张謇也致力于教育,开办师范学校、商业与医学等专业学校。他强调学生应到自然中去学习。为了便于师生“观摩研究”,张謇决定筹办一所博物馆。1905年1月,“南通博物苑”破土动工。从那一天起,中国的博物馆开始了百年之旅。
目前,中国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非故宫博物院莫属,这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而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建筑的设计与修建,彰显着艺术审美的品位。例如宁波博物馆的建筑,是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的作品,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再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其设计出自建筑大师贝聿铭之手,用现代几何形亭台楼阁形成空间序列,造成一种室外庭院空间的感觉,是一座既生动体现了苏州传统庭院式园林建筑风格,又具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手法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表面上看,中国目前的博物馆数量不少,然而,中国有13亿多人口,平均30万人才一座博物馆,这与发达国家每5万人一座博物馆尚有很大距离。一个可喜的现象是:现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挖掘学术资源,修建富有专业特色的博物馆。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其主要特色是聚焦地学研究,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标志性的岩石、罕见的化石、珍奇的宝石,在这里竞相“绽放”,将专业研究和科普融为一体。
阅读《博物馆12讲》,至少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是公众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博物馆资源,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在藏品实物面前观摩,可以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学习效果;其次是博物馆作为文教机构,要加强自身馆藏的建设,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博普及活动,充分调动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关注;最后是博物馆的建设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入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发挥“互联网+”的力量,吸引年轻群体的兴趣。无论什么人,只要身处博物馆,浮躁的心灵顿时能够安静下来,不自觉想到了诗和远方。
新闻推荐
近日,一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布声明,宣布将撤销百余篇出自中国作者之手的论文,理由是这些论文涉嫌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信息。近年来,类似的撤稿事件时有发生,其原因既有造假者个人“学术不端”,又有论文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