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多管齐下,严防新媒体报道差错

左江日报 2017-05-24 08:55 大字
□罗吉华

新媒体迅猛发展,媒体的传播形态和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对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新媒体因其时效性强、传播面广、互动性高、信息量大、选择性多等特性深受读者欢迎。新媒体报道一旦出现差错,也可能产生比传统媒体更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归纳新媒体报道的常见差错,分析新媒体报道差错形成的原因,探索防范新媒体报道差错的有效方法。

新媒体报道出现的常见差错

新媒体的报道方式、呈现手段比传统媒体更丰富,还可多种手段同时运用在一则报道内。就新媒体的报道而言,主要的差错可以归纳为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

(一)政治性差错。新媒体报道的政治性差错,是导向性的错误,主要指报道中的观点和提法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如,有的新媒报道否定国家反腐工作,提出“反腐败工作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的错误观点;有的新媒体借个别冤假错案否定整个政法队伍,甚至否定国家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效。有时候,报道中用词不当也会造成政治性差错。比如,原本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培训”,因为编辑记者疏忽,写成了“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培训”,把“教人预防职务犯罪”变成了“教人职务犯罪”。有时候,一些涉及国家主权问题的词句处理不好,也会造成政治性差错。如有的新媒体将“中国”与“港澳台”并列,在列举国家与地区时,将“港澳台”与一些国家并称“等国家”,造成严重政治性差错。

(二)事实性差错。事实性差错,是新媒体报道较为常见的一种差错,主要表现为失实报道、虚假报道。一些新媒体,为了抢发新闻,未经严格核实,就对信息进行推送,容易出现失实报道、虚假报道。如,某新媒体工作人员,看到朋友圈传言当地出现金店抢劫案,未经核实就利用微信公众号编辑推送“某某地惊现黄金劫案”的消息,事实上只发生了入室盗窃案。该工作人员因发布虚假信息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在新媒体报道中,往往因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出现差错,造成报道失实。有的新媒体,截取某一个事件进行编辑推送,没有时间,没有地点,让读者误以为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甚至有些新媒体,将异地的或陈旧的新闻事件改换时间地点进行推送,刻意制造虚假报道。

(三)技术性差错。技术性差错是新媒体最为常见的差错。可分主观技术性差错和客观技术性差错。主观技术性差错,主要指新媒体从业人员在采、编、发布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因为个人主观原因导致发布的新闻信息出现错别字、语病、错用标点符号、图文不符、文题不符、漏字、多字、漏段、多段等差错。客观技术性差错,主要指因为软件、硬件、受病毒攻击等问题,导致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出现图文不符、题文不符、乱码、错位等差错问题。

造成新媒体报道差错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素养不高。目前,新媒体从业人员趋于年轻化,部分新媒体从业人员对当前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够了解,政治素养不够高,政治敏锐性不够强,这是新媒体出现政治性差错的主要原因。在互动环节,对网友评论内容审核不严,也容易出现政治性差错。

(二)重时效而轻质量。强时效性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性。许多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他们往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采编工作,以最快速度发布新闻信息,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核实、校对,极易出现差错。有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抢发新闻,甚至明知有差错依然发布。

(三)轻信未经核实的信息。转载信息是很多新媒体所发布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信息中含有差错,编辑没有纠正就进行转载,这也是新媒体出现差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未经核实就采用个人在朋友圈、QQ群、微信群等社交软件发布的信息,也极易造成差错。

(四)工作不够细致。采编环节,从业人员在打字过程中也极易造成差错。一不留神,就会多输入一个字,或者多删除一个字。在复制粘贴文章时,一不小心就会出错,有时位置粘贴错误,有时多了一个段落或者少了一个段落。校审环节工作不够细致,这些低级性的差错就容易发布出去。

(五)文字功底薄弱。部分新媒体从业人员由于文字功底较为薄弱,许多常识性的差错都无法察觉,这极易造成差错。此外,新媒体从业人员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也容易造成差错。

(六)采编校审环节缺失。很多新媒体没有完整和规范的采、编、校、审制度,有的新媒体,一个人就干完了从采访到发布整个流程的工作,这也是新媒体差错出现的重要原因。

(七)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传统媒体奖惩机制较为健全,一旦出现差错,按照责任,层层进行处罚。相对而言,新媒体的奖惩机制不够健全。许多新媒体甚至没有制定奖惩制度,做得好的没有奖励,出现差错也没有处罚,不仅影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还会使从业人员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淡化,差错就更难避免了。

多管齐下,严格把好新媒体报道质量关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渠道呈现多元化,采编技术手段不断革新,信息采集和传播节奏不断提速,媒体传播的信息量也在快速增长,这也提升了新媒体报道差错出现的概率。

新媒体的差错会影响语言文字规范、误导大众、削弱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一个小小的差错,经过新媒体大量传播之后,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可能演变成社会热点。因此,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报道差错防范制度,多管齐下,把好新媒体质量关,严防新媒体差错的出现。

(一)建立健全新媒体采、编、校、审制度,严格把好内容审核关。防范新媒体报道差错,建立健全严格的新媒体采、编、校、审制度至关重要。通过制度,层层把关,将差错清除在发布之前。

在采访环节,记者要把好第一关,核对好每个信息,确保所采写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能为了追求时效而轻质量,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不仅要确保所采写信息真实、政治导向正确,还要避免错别字、病句、用错标点符号等主观技术性差错。

在编辑环节,编辑除了提炼新闻亮点,拟好标题,排版布局之外,还要持怀疑眼光,核对所编辑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严防文字性差错出现。转载外来信息时,应选择权威的媒体发布的信息,切勿擅自转载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

在校对环节,校对人员要将重心放在挑错上,每个标点符号、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认真进行校对。遇到疑问和不解,要跟编辑商量、核对,共同排除差错隐患。

在审核环节,重点对政治导向、新闻事实、标题等重大问题进行严格把关。为了提高效率,又确保质量,遇到重要新闻或突发性事件,采、编、校、审环节可同步进行,并可采用读校的方式进行快速校对。

(二)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要有效防止新媒体报道差错,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新媒体差错奖惩机制,做得好的得奖励,做得差的受处罚。制定奖惩机制过程中,要以新媒体思维对各种差错进行科学界定,不给真正差错留余地,但要给创新创意留空间。

(三)完善差错点评机制和监督机制。要制定差错点评机制,定期对新媒体报道出现的差错进行总结、分析、点评,并将出现的差错整理后发布到内部QQ工作群或微信工作群,便于大家参考。同时,定期将典型的、经常出现的差错制作成册,作为反面教材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此外,还可以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发动广大用户对新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进行挑错,不仅可以提高质量,还能强化用户粘度。

(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较高的政治素养,还要熟悉新媒体发展规律,熟练掌握新媒体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此外,还要能迅速适应并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和平台。因此,要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内部培训、专项训练、传帮带等各种方式,加强新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其防范差错的能力。

(五)完善新媒体值班制度。完善新媒体采编值班、技术值班和领导值班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采编值班要对发布后的信息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差错,及时更正。技术值班要确保新媒体平台的正常运行,及时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领导值班,要掌握全局情况,及时科学处置各种重大差错舆情。(作者单位:左江日报社)

新闻推荐

开展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要围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解决突出大气环境问题,理顺整合大气环境管理职责,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

(上接第一版)会议指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展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要围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解决突出大气环境问题,理顺整合大气环境管理职责,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