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井杆要自立” —— 一个脱贫村党支部书记的心愿

广西日报 2017-05-23 07:35 大字

新华社记者 李亚红

大森店村曾是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远近闻名”的穷村,2015年全村整体脱贫。按理说,村党支部书记鲍际英肩上的担子小了不少,但在记者驻村调研的20多天里,却发现他经常眉头紧锁。

记者问原因,这个被晒得黝黑的汉子望着漫山遍野的果树说:“靠外力实现的脱贫,有可能像手扶井绳,手一松就出溜了。啥时候能像井杆一样,能扶起来又能立得住,就不怕了。”

“带着大伙儿找一条新路”

青龙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森店村祖祖辈辈就被夹在两个山沟里,房前屋后犄角旮旯都被乡亲们开垦出来,即使如此人均耕地仍不足1亩。

咱村只有山,干什么能挣钱?2002年春,鲍际英召集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栽果树。几个月工夫,资金跑下来了。可是,村里世代种大豆玉米,要栽果树很多人有顾虑。

鲍际英二话不说,扛着把锹先翻了自家的地,又带领村民开荒坡栽黄冠梨树苗。两年后的秋天,栽了梨树的村民收获了“黄金梨”,有了收入。

见此,全村都动起来了。2007年鲍际英又张罗着成立果品合作社。鲍承志第一批入股合作社,除了分红,在合作社拾掇果树、施肥打药,也都有收入。村里还成立了养羊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等,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后来,秦皇岛市科协的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来到村里,手把手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村民们感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大家伙儿劲往一处使”

2014年,全村246户,有238户搬进了新区的楼房。

2009年,鲍际英盯准了县里易地搬迁政策,召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村民代表商议建新农村。按当时的政策,村民可用老房子、宅基地置换楼房。就要开工建设时,市里的易地搬迁政策发生变化,原先不用出资的村民,按照新的政策需要出一定的钱。鲍际英一下子坐在了“火山口”。村民们涌进他家吵着要说法。

“压力太大了,几天几宿睡不着。”鲍际英说,后来村里开会研究,如果大家愿意盖就集资,不愿意盖就把征来的地退回去。

“没想到,几天内就有100多户交了钱。”鲍际英说,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后来政府也给了资助,新区终于建了起来。

现在,大森店村成了先进标杆,很多村来参观学习。可是鲍际英不满足,又提出“村里的发展,要从零开始。”

“宁扶井杆一尺,不扶井绳一丈”,鲍际英用一句当地俗语给大家伙儿鼓劲儿,大意是井杆能扶直,井绳扶不起来。有些村民致富的“志向”还没立起来,“大风刮油炸糕都不知道张嘴”,鲍际英决心要拉着他们走。

“要走共同致富路”

只要有空,鲍际英每天都到老村子走走。他记挂着依然住在山沟里、没钱集资建楼房的家庭。其中,大部分是五保户、低保户。

如何让乡亲们在致富路上不掉队,是鲍际英最操心的事儿。

根据他的规划,村民们搬到大森店新区后,腾出来的100多套老房子可以改造成农家院,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壮大了可以给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家庭更多照顾。

鲍际英把这些想法都放到了村委会展板上——户户有股份、天天有钱赚、人人得幸福。现在,鲍际英时常对着办公桌对面张贴的村五年规划冥思苦想:脱贫不是目标,真正的目标是要让村民富起来。

“井杆虽然扶起来了,还要自立,要像树一样扎根。”鲍际英说。

(据新华社石家庄5月22日电)

新闻推荐

西藏之行(组诗)

今夜,我穿越德令哈今夜,火车奔驰,夜色寒凉德令哈的天冷了寻着“海子的姐姐”我触摸着德令哈的心脏这座荒凉的城茫茫的戈壁已从我心中肆虐飞过遥借一弯清冷的月色我听见了海子在喊姐姐“姐姐,今夜我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