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国使节来华咱们都用啥招待?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绘的是松赞干布使臣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中国传统美食江门古井烧鹅中国传统美食蒜酿
□本报记者 江丹
近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人们关心论坛中涉及国计民生和国际关系的大问题,也关心外宾饮食这样的花边新闻,尤其是前不久的欢迎晚宴上,外宾吃了啥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心。根据新闻媒体报道的菜单,他们吃了富贵龙虾、菌香牛肉、香草鳕鱼和花好月圆。那么,在中国古代,外国使节来了,咱们都招待啥?
家常汤饭招待外宾
明朝招待外国使节的餐桌上有一道特殊的菜品——汤饭。对,没错,就是你所认为的那种快餐汤饭,就是你在韩剧里看到他们吃的那种汤饭。但千万不要因为这道菜品太过家常就看不起它,这可是一道见证两地历史友谊的特殊菜品。
从元朝开始,便与朝鲜半岛的高丽有了联姻传统,据统计,元朝政府共遣使277次赴高丽,高丽也不断向元朝输出女子,元朝末年的顺帝皇后就是高丽人。到了明朝,关系依然密切。据说当时别国家的朝贡使节来到中国,只能享受到欢迎晚宴的规格待遇,而如果是朝鲜的使节来了,则还要举办欢送晚宴,别国家的朝贡使节在离开中国时,需要接受礼部的检查,以防将违禁品带出境,但朝鲜使节就可以免除检查,因为他们来自“礼义之邦”,因为他们与明朝政府关系好。
据罗蓁蓁的《明代宫廷饮食研究》,很多朝鲜半岛的饮食,包括汤饭,就是在这种密切交往中传进了中国宫廷。到了明代,这些异域的饮食风尚依然留存了下来,平时的宴会上,汤饭就常常上桌。到了接待朝贡使节的餐桌上,汤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道菜品,当然,它的重要性可能真的不是因为它有多精致、多好吃、多能体现明朝的威仪,而是因为它实在太简单、太方便了,据罗蓁蓁的推测,使臣时间紧迫,吃了饭就得赶紧上路,“食用汤饭迅速,节约时间”。当时的交通可不像今天这般便利,使臣来一趟路途遥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因此完成任务就要赶紧返回。
在明朝,对外国宴的规格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因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明朝的心态是万邦之主,它的外交关系多是“朝贡”,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的关系几乎也就决定了对外国宴的规格。因此,当外国朝贡使节来到或者离开的时候,上一碗汤饭,配几道小菜,简单方便,又照顾了对方的时间和口味,应该也是贴心的。。对外国宴上礼仪要比美食重要
并不是所有的使节都招待人家汤饭,对特别重要的使节也是要隆重设宴款待的。如果使节太多,一次性招待可能有所怠慢,明朝政府就会分两次招待,而且充分尊重各国的饮食风俗。洪武年间的一次对外国宴上,每桌“果子五色,按酒五般,汤三品,小割正饭用羊”,永乐年间的对外国宴上,则是“按酒五品,果子五般,烧碟五般,茶食汤三品,双下大馒头羊肉饭,酒七种”。
其实,比起明朝对内的一些国宴,对外国宴的菜品实在普通。明朝菜品最丰富、最复杂的宴会应该是进士恩荣宴,宴请的对象都是国家精英人才,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建设者,必须要向他们表达国家的诚意,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激励他们好好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
比如弘治三年的恩荣宴,分了上桌和中桌,其中仅上桌就有“酒五般、果子五般、宝妆茶食五般、凤鸭一只,小馒头一楪,小银锭笑靥二楪,棒子骨二块,羊背皮一个,花头二个,汤五品,菜四色,大馒头一分,添换羊肉一楪,酒七种”,中桌上还有炸鱼、牛肉饭等。其中,羊背皮是这种人才宴会上的关键菜品,是专门用来招待优秀人才的,进士们吃羊背,其他人只能吃剩下的羊腿。这也是一道沿袭元朝的菜品,其实在今天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中,这道美食也多出现在非常隆重的场合中,用来献给长辈和尊贵的客人。
其实,在古代的外交国宴上,礼仪要比美食繁复得多。比如说在对外交往频繁的唐朝,对外国宴几乎就是一个由一系列规定动作构成的仪式。当唐朝皇帝和外国使节入座后,宴会开始,先是乐队演奏,指挥带着他的歌唱演员和琴瑟演奏人员进入大堂,走到规定的台阶下,然后脱鞋,坐好,开始奏乐演唱。这之后,宴会开始上酒,伴随着典仪人员的严肃唱喊:酒至,兴。下边的人依次如此传递唱喊,形成回音效果,彰显仪式威严和隆重。皇帝举杯,对各国使节表示欢迎。该喝的酒喝完后,开始上菜。典仪又严肃唱喊:食至,兴。皇帝动筷子了,那些使节才动筷子,主菜和主食吃完了,撤盘子,再上酒,以及果品小菜,然后欣赏舞蹈。宴会过程中,使节自然要向皇帝敬酒,但是也得按照典仪的口令来,让敬酒敬酒,让就坐就坐。一切结束后,使节离开座位,集体向皇帝行拜,然后就回四方馆或者鸿胪客馆歇着去了
抠抠搜搜的接待风格有损大国威仪
比起在宴会上要遵循严格礼制,这些使节们在四方馆或者鸿胪寺里就自在多了。四方馆和鸿胪寺是官方接待外国使节或者留学生等所有外国友人的定点招待所。比如在负责接待重要外国友人的鸿胪寺,外国使节们能够获得他们在本国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帐篷有帐篷,要毡毯有毡毯,要席子则有席子,吃的也是熟悉的食材,就连他们带来的牲畜也能得到专人照料,“所乘私畜抽换客舍放牧,仍量给刍粟”。尤其是对使节,鸿胪寺要根据他们的官职大小、其所属国家的国力强弱,以及与唐朝政府的关系等来确定接待规格,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外交问题。
皇帝招待的国宴并不常有,更多外国使节的设宴款待工作是由鸿胪寺来办的。有一年,使节来访,鸿胪寺招待的饮食中没有鱼,使节大怒。还有一次,因为饮食中的牛羊瘦小,使节同样不满,认为这是唐朝政府轻视本国才故意提供这样的食物,导致鸿胪寺直接被相关部门调查。调查结果认为,鸿胪寺这种抠抠搜搜的接待风格有损大国威仪。
其实,古代使节来华,本身也是一种饮食文化交流,在他们带来的“贡品”中,食物占相当大的比重。比如在明朝,东南亚一带的国家每年要派使节送来大量香料,其中单胡椒就达几万斤,清朝时,则带来了大量的辣椒,彻底取代了当时茱萸、花椒在香辛料中的地位,改变了中国香辛料格局。
回看历史,有些食物远比出现在古代对外国宴上有趣。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后来写了一本《西洋藩国志》,记录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在苏门答腊岛一带,他见了这样一种水果:“又有一种臭果,藩名都尔乌,状如鸡头,长八九寸,皮生尖刺。及熟有瓣裂开,气如臭牛肉,内有肉十四五块,大如栗,其白如酥,甜美可食。”
可不就是榴莲嘛。
新闻推荐
梁相斌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是中国的倡议、中国的承诺,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重要指引,也必将推动中国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