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舌尖上的谣言,谁在传?

贺州晚报 2017-05-17 11:35 大字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特别是与“吃”有关的话题,更成为网上谣言的重灾区。五花八门的食品谣言为何屡禁不止?公众听到这些未经证实的传闻为何总是心里发慌?怎样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人们吃得放心?

“没想到经常吃的小龙虾,竟然被传成‘小虫虾\’”

食品谣言产生的背后,往往有明显的利益诉求,经济战、舆论战、博眼球等动机诸多,一般都有明显的市场指向

武汉居民刘世敏居住的万松园是当地著名的美食街,遍布各类小龙虾店。可前段时间手机上的一则消息,让酷爱吃小龙虾的刘世敏害怕了:“有人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篇文章,说小龙虾不是虾,而是虫,长期生活在污水里。有人一口气吃了40只小龙虾后,肺部出现多处空洞。”

“没想到经常吃的小龙虾,也会有问题。”4、5月份是武汉人吃小龙虾的旺季,但今年,刘世敏再也不敢像往常一样安心地吃了。

刘世敏上网查证,“果壳网解释说,小龙虾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纲,是一种淡水虾,它和龙虾有亲戚关系,和昆虫是平行关系,根本不是虫。”

不过,刘世敏并不踏实,他进一步了解得知:“小龙虾虽然不是虫,不过也确实有小龙虾会感染肺吸虫,吃后易造成肌肉溶解,有人甚至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面对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刘世敏一下子没了主意。现在,有亲戚朋友来武汉,刘世敏不再带他们吃小龙虾了:“真要遇上嘴馋的,就去饭馆点些河虾、基围虾,小龙虾是不敢碰了。”

清华大学健康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认为,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是食品谣言的一个显著特征,误导性最高。“‘小龙虾实为小虫虾\’,就是利用消费者对小龙虾的不熟悉,将小龙虾可能携带寄生虫现象,谣传为小龙虾本身就是‘虫\’;将当事人生吃醉虾感染肺吸虫,谣传为‘吃小龙虾感染肺吸虫\’,引起消费者恐慌。”

食品专家早就告诉我们:动物身体上带有寄生虫是一种常见现象,关键是要加工制熟。实际上,小龙虾是可食用的美味,安全加工后的小龙虾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苏婧说,食品谣言产生的背后,往往都有明显的利益诉求,经济战、舆论战、博眼球等动机诸多,一般都有明显的市场指向。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往往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今年2月底,一则“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位女子从买来的某品牌“紫菜”中取出几块泡在水里,说闻到一股腥臭味,而且拉拽不开,吃的时候嚼不碎,由此判断,“紫菜是用废旧的黑塑料袋做成的”。

事后,“塑料紫菜”很快被相关部门辟谣。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专家表示,紫菜本身就有韧性,有的比塑料袋还好;紫菜富含蛋白质,烧过之后的气味明显不同于烧塑料的气味。

可是,“塑料紫菜”视频在网上传播后,仍然对相关产品的销售产生很大影响,不少消费者对是否食用紫菜持观望态度。一些商家和超市直接把相关公司生产的紫菜下架,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退换货行为,对福建晋江等主要紫菜产地造成很大损失。

食品谣言引起民众恐慌、损害产业发展的案例并不少见。前些年,“蛆橘谣言”曾造成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喝牛奶致癌”“皮革奶粉”重创国产乳制品,“食盐可能被核辐射污染”“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病毒”等谣言引发的恐慌情绪,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面对谣言,多了解基本常识,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

仅仅把重心放在辟谣上还不够,“黄瓜打药”辟谣了,“葡萄打药”又冒出来。既要畅通科普渠道,让真相“跑”在前面,更要加强监管,重筑食品安全公信力

何宁去年从广州某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传播学研究工作,一直关注食品谣言的传播规律。他认为,人们的科学知识不全面,是食品谣言传播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何宁说:“我读研究生期间,有一次在宿舍烧的半壶水放凉了,想要泡茶,就又煮了一遍。谁知刚倒进杯子,两个室友就坚决不让喝。”

原来,室友听过传言:“重复烧开的水会产生亚硝酸盐,这是一种危险的化合物。”大学本科读理科的何宁反驳说:“我看过很多资料,根本没那回事。1升水就算烧20次,也只会产生不到0.04毫克的亚硝酸盐,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认为,食品谣言的存在,既说明了实际生活中公众在相关科学知识方面的空白,也是社会个体食品安全焦虑的体现。短时间内,谣言不会完全消除,部分话题甚至会反复出现。科学认识、理性引导是当务之急。

钟凯说,面对谣言,相关部门须及时辟谣以正视听,公众更要保持警惕,多了解基本常识,对那些食品安全“内幕”多一些理性判断分析,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提升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国家食药监总局去年发布了500多条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并且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专栏,定期回应消费者提问。

钟凯认为,仅仅把重心放在辟谣上还不够,比如黄瓜打药、西瓜打药,有关专家不知辟谣了多少次,最近又变成葡萄打药,谣言总会变着花样重来,“只有不断提升全社会对食品监管体系的信任度,谣言才会没市场。”

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耘认为,谣言的背后是“信息真空”,这主要是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滋生出一种不信任感。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质量状况的担忧,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信息真空”,“政府部门既要畅通科普渠道,让真相‘跑\’在前面;更要加强监管,重筑食品安全的公信力。”

据介绍,去年,国家食药监总局新发布了53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指标近2万项,新增农药残留的限量指标490项,食品抽样检验的数量比上一年增加了49%。该局表示,将每周公开食品抽检的结果,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坚决用法律手段打击别有用心的造谣行为,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信任度。

“这些年时常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不防备着点还真不行”

微信朋友圈是许多食品谣言的泛滥之地。面对谣言,人们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反映出社会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禁不住、传得快、信得深”是食品谣言的基本特点

最近,在郑州某事业单位工作的赵硕饱受食品谣言的困扰:“我小姨自从学会微信,就特别喜欢在朋友圈转发健康、养生的文章。有很多明显是谣言,叫她别转,她也不听。”

上周,赵硕看到小姨又转发了一篇文章,说什么“拉面里添加了强碱性的‘草木灰\’,用以增加面的弹性,具有致癌性”。

“我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条消息。其实文章里所说的‘草木灰\’,也叫‘蓬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作用是调节面团的酸度,比食用碱的效果还好。碳酸钾不但国内用,国外也用。在德国,它作为烘焙食品添加剂,在超市里都能见到。”赵硕说。

赵硕劝说小姨,让她辨明真假再转发,但小姨坚持说:“宁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几碗面嘛!”

赵硕发现,像小姨这样轻信谣言的大有人在。他们认为,那些朋友圈里文章提到的食品,即便危害没那么大,也一定有猫腻,否则谣言怎么会盯上它们?正是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使许多普通群众成为推手,加速了食品谣言的传播。

苏婧认为,“禁不住、传得快、信得深”是食品谣言传播的基本特点。微信朋友圈是许多食品谣言的泛滥之地。一方面,面对谣言,受众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缺乏较好的辨谣能力。特别是在微信朋友圈不断拉近人际关系的背景下,受众面对食品谣言会出于“善意”而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带着对特定食品话题的负面印象或集体记忆,受众更倾向于相信谣言的真实性,这反映的是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

在天津做服装生意的吴立霞是“养生达人”,时常关注食品方面的信息。最近,吴立霞发现门口新开了一家烤鸭店,价格便宜,生意火爆,但她从来不买。

“这是注射激素的‘速成鸭\’,不到一个月就能出栏。”当被问到该信息的来源时,吴立霞说,“去年微信都转疯了,有文章说这事是先从无锡发现的,有人对鸭农、代理商进行了走访,连激素的成分都讲得很清楚。”

事实上,专家对于“速成鸭”早有解释:现代科学已经可以使商品肉鸭长得“又快又好”,整个饲养周期一般为43—56天,用激素反而“不合算”。

对专家的解释,吴立霞虽然也认为有道理,但还是觉得谨慎点好:“这几年不时曝光地沟油、假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连火锅汤也不卫生了,不防备着点还真不行。”

苏婧说,食品谣言带来的不信任感正在加剧,“中国人已经吃遍化学周期表”“到处都是地沟油”等说法十分普遍,其表现出的自嘲心理实际上是对食品监管体系的质疑,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广。海淘、代购之风盛行,其背后的原因也与此相关。

■延伸阅读

“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产生剧毒”“吃大盘鸡、泡椒凤爪能感染禽流感”“木耳浸泡时间过长是毒药”

食品谣言,这些花样最常见

“现身说法”造谣。该类谣言通常借助视频为载体传播,且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看似现身说法,实则偷换概念,将正常、无害的生产行为歪曲为有害行为。如将生长期过长的紫菜“扯不断”现象歪曲为“塑料制作”等。因为靠视频传播,对受众的冲击力强。

假借“国外研究”之口造谣。该类谣言通常借助某国外组织、机构等最新研究之名,行造谣之实,断章取义,整体结论与原研究成果背道而驰。如从去年开始,一篇《牛奶将人类送进坟墓》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热炒。文章称,美国科学家在牛奶中发现了致癌因子,喝牛奶将增加癌症发病率。其实,美国发现的这种因子与癌症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并没有证据证明其与癌症的发病风险相关。

利用“食物有害”“食物相克”等说法造谣。该类谣言最为简单,科学含量最低,多用“紧急”“震惊”等煽动色彩浓的词汇,整体上可信度最低。如“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产生剧毒”“吃大盘鸡、泡椒凤爪能感染禽流感”“木耳浸泡时间过长是毒药”等。

利用“行业专有名词”造谣。该类谣言最普遍,也非常容易被民众传播、信任,比如利用受众对生长激素、卡拉胶等专有名词的陌生而造谣传谣,合法的现代工业成果被“污名化”,如“方便面致癌、含防腐剂”“胶水做牛排”等。实际上方便面并不是垃圾食品,只是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不良。而牛排所用的卡拉胶,也是国家许可的食品添加剂,在一定的标准范围之内使用是无害的。

利用“农兽药残留”话题造谣。农兽药残留在近几年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该类谣言正是利用了这一现象。比如,有谣言说“空心菜重金属超标,是最毒蔬菜”,里面藏着看不见的重金属。实际上,相比其它蔬菜,空心菜农药残留并不高。蔬菜是否重金属、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并不取决于蔬菜本身,而是种植的土壤和水是否受到污染。

新闻推荐

中国选手宫海成加盟美职棒大联盟

新华社南京电18岁的中国球员宫海成16日在位于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的MLB棒球发展中心与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球队匹兹堡海盗队正式签约,成为继许桂源之后MLB在中国培养的青少年球员中被大联盟俱乐部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