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春风又绿汤阴

商洛日报 2017-04-08 10:07 大字
  翻开南宋的历史,充斥双眼的是曲膝求和、风雨飘零。伴随着这段黑暗日子的,是一批慷慨之士,他们如灿烂的星汉,令后人仰其项背。

  汤阴人岳飞,当属春风中的一面旗帜。

  春雨潇潇中,我走进了岳飞庙,走进了一个千年不衰的河山之梦。

  靠街的外沿,是一座“精忠坊”,木结构,飞檐重叠,外形精美。正中门额上,高悬着“宋岳忠武王庙”牌匾,两侧墙壁上分别写着“忠”和“孝”字,红彤彤的,如义士的鲜血染就。

  岳飞庙的建造,始于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翰林院侍讲徐埕在汤阴巡访时,祭祀了岳飞祖坟,而后上书朝廷,请求建祠纪念。1450年春,岳飞庙得以兴建。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岳飞庙现有面积四千三百余平方米,六进院落,房屋九十余间。

  与杭州西湖相仿,这里也有一组“五跪相”,臭名昭著的秦桧夫妇、酷吏万俟卨、投降派张俊、小丑王俊,五具铁像,面向山门并排而跪。目睹这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的跳梁小丑们而今的样子,大家免不了暗叫“痛快”。一切,与山门上那三块分别题写着“浩然正气”“精忠报国”和“庙食千秋”的巨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披着春雨,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醉读《说岳全传》的情景。穿过一道又一道门坎,古柏、碑刻,从视野里飘过。天色阴晦,整座庙宇里廖无人迹。我觉得很沉闷,很压抑。怀着如此一种心情,我跨进了主殿的门槛。

  幽幽暗暗的殿中,岸然供奉着一座岳飞彩塑坐像。金甲闪着寒光,宝剑似乎要脱鞘长鸣,紫袍如同鼓满风的帆。高处不胜寒,高处悬着的“还我河山”四个草字,是那么醒目,那么灼人。我如同吃了一块刚出锅的山芋,一种深深的遗憾,源自八百年前,在我的心灵里愤怒地生长了十多个春秋,仿佛一层山雾,将一座殿宇网罩在迷茫之中。

  我们太熟悉那首《满江红》了,我们太熟悉岳母刺字,朱仙镇大捷的故事,我们也太熟悉十二道金牌让宋王朝失去最后一次跨过黄河机会的结局。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挥师大举北伐,取得了著名的郾师大战的胜利,从北、西、南三面对开封形成包围之势。收复故山河,只在旦夕,岳家将士沉浸在“直捣黄龙府”的幸福和憧憬之中。然而,昏庸而小脚女人式的宋高宗赵构居心叵测,他怎肯甘心将好不容易坐热的龙椅拱手让人?那远在异国他乡沦为阶下囚的父兄,实际上是他一块最大的心病啊。这种权利魔杖的作用,注定了秦桧要闪亮登场,注定了赵宋王朝要自毁长城。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一统河山从此只是一片幽渺的梦境。

  “故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清乾隆十五年的秋天,高宗弘历巡视嵩山返京途中,写下一首《经岳武穆祠》以寄追思。只是,不知岳飞身处风波亭时,是否明白,赵构宁可守着半壁河山,也不愿看到二帝重会中原。

  在正殿后的贤母祠里,有一组岳母刺字的雕像,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纹身。一滴一滴鲜血,沿着针尖流淌,染红了后人的眼睛,染红了历史的祭台。若干年后,当岳飞在大理石大堂上袒背呈露“精忠报国”四个字时,那些小人们怎不为自己的“莫须有”汗颜?

  岳飞庙里,触目所及的是古碑石刻。我去的地方不算少,但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荟萃了如此多的碑刻,却并不多见。“却慕汤阴里,能钟武穆贤。权奸无白日,孤节有青天。”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怀念着这位民族英雄,为之歌,为之泣,为之悲,为之呼,有借古喻今者,有指桑骂槐者。一个残缺的梦,让我们世世代代以此发出于世无补的叹息。

  夜幕不知不觉垂挂了下来。

  纵然春风又绿汤阴,我踯躅在空荡荡的庙里,反复咀嚼着岳飞常说的一句话:“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斯言善哉。( 刘福田)

新闻推荐

住建部要求各地重点整治房企和中介操纵市场价格等违规行为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王优玲)住房城乡建设部29日要求各地持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垄断房源,操纵市场价格等三类违法违规行为。  ...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春风又绿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