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在何处
“饮酒与健康”,这是多少年来让爱酒人倍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其实,有害健康的并不是“酒”,而是“饮”。
酒乃佳酿良品,怎会有损健康?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是过量饮酒或饮用方法不当。自古以来,酒宴上下便有一说:“不胜酒力”。酒经过了深酿,自有其不可小觑的内力在。饮酒其实是人的体力、心力与酒力的较量与平衡。人胜酒力人则补,于是神采飞扬,心旷神怡,气血通畅,肌胀身轻;酒胜人力人则萎,轻则呕吐眩晕,重则醉卧昏死,痛苦万状,经月不复。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君乃贪杯,与酒何干?
须知,人与人个体差异甚大。武松为施恩夺回快活林酒店,行前大碗喝酒,施恩担心喝醉误事,婉劝武松。武松道:我喝一分酒是一分的力,喝十分酒有十分的力气。到得酒店,一顿拳脚打得浑身蛮劲的蒋门神磕头求饶。诚然,武松当年喝的并非高度白酒,但武松铁体神力,海量绝非普通人所能望其项背。有如武松、鲁达一众好酒的豪杰,开怀畅饮之后,总能将一身功夫演绎得出神入化,且余勇可贾。若是换作薛蟠、贾瑞一类既无体力又无神思的浑人,数杯下肚早就全身瘫软。虽同是饮酒,实相去云泥。现代科学还证明,饮而不醉不仅与体力心力有关,还与血液中含酶量多寡关联。
记得曾与同事们探讨:既然“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意又在何处?同事甲说:在于欣赏美食,吃菜!同事乙道:在于会同道中人,讲话!酒逢知己千杯少么。我说:“在于进入一种境界!”一言甫出,众皆抚掌称妙。爱酒者众,自然分等分级:每饮必醉,伤身失神,是为酒鬼;饮而滋事,装疯卖傻,是为酒徒;饮后心志更高,其艺更绝,能进入平日所不能进入的一种佳境,是为酒仙。一如诗仙李白,每饮而诗兴大发,成就无数绝唱。再如书圣王羲之,于会稽山阴,集高士名流,由曲水流觞一饮而有《兰亭集序》。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之作,都与好酒、善饮不无关联。李、王等人乃酒仙是也。
中国千年酒文化,从敬宾朋、斟美酒、营造酒席气氛,到祝酒、劝酒、祭酒,方方面面的礼仪,一如陈年佳酿隽永深厚。比如斟酒,便有“茶七酒八饭十分”一说,寓留有余地之意。也就是说,酒是不斟满的,斟达杯之八分即算满上了。三五知己,聚而饮之。一杯提神,两杯耳热,三杯气血通达,酒过三巡,饮酒效果显现。此时见好就收,往往不伤身体,花看半开,酒止微醺,实为最美最佳境况。再如敬酒劝酒,和饮酒一样,把握好度为至要。古人认为:宴宾朋不劝酒是不好客不热情,但强人所难硬要客人喝酒,“是为不敬也”。细细想来,老祖宗留下的与酒有关的思想遗产,无一不和饮而健身养生关联。民间也然:“三寸喉咙好过,十里柔肠难熬。”——慈父母总是如此这般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要牢记“饮和食德”。
我有一挚友李兄,十数年来收集中华大地各地方名酒品种逾万种,多为1995年前的粮食酿造酒,实为粮食精华、养生玉液,现皆珍藏于上海海派白酒文化艺术馆。这些当年以传统工艺酿造的老牌子名酒,由于市场不大、生产量少,年代久远,目前存世量已愈来愈少。李兄十余年耗时劳神,致力于抢救中国酒文化的存世实物,其财也尽散,其力也全倾,一心一意唯求抢救、保存正在消失的这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兄平素并无饮酒嗜好、口腹之欲,但爱酒之心、痴酒之情远胜一般的爱酒品饮之人。其非为身醉,实为心醉,至诚而为,令人感怀动容。
(摘自《解放日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在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