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包氏:忠孝传家4000年
今包氏族人在入川始祖包元恒墓原址复修的墓园。
包氏族人收藏的包胥公画像。
蒋介石赠给抗日将领包建庭的中正剑。
今邻水县石滓镇升坪村包氏族人新修的包氏祠堂。
包氏族人珍藏的包永才画像。
清初武将包永才之墓。
这些每块不低于250公斤的石墩,传说是包永才挑来的。
此地为明初包氏入川始祖包元恒落脚之处。
包永才墓刻有“忠骨不朽护兴朝”,以显包氏忠国之风。
□丁禹强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编前】
姓氏是一个称谓符号,是一种社会现象,载负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姓氏表明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契入口。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收录的汉族姓氏有8000多个,目前仍在通用的约3000多个。而在广安众多的姓氏中,不乏忠勇家族和显赫之辈。本报推出“‘探姓氏·承家风\’系列报道”,意在厘清广安市著名姓氏的家族脉络,重温家族历史,继承家族遗风遗训,强化家族的纽带作用,使中华民族更具聚集力,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重大意义。
包姓,是邻水县大姓,据不完全统计,邻水县包姓族人现今已有两万余人。4月中旬,记者得知邻水包氏系北宋“包青天”后裔的消息,分外欣喜,于18日前往查考,更有意外收获——
邻水包氏,不仅是“包青天”之后,其祖可追至4000余年前,上古时期的舜帝、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申包胥,皆为其祖。4000余年来,包氏家族一直以忠孝传家,显赫有声。
明朝初年,包元恒别妻离子携侄入川
记者前往的目的地是邻水县兴仁镇包文超家,现年72岁的包文超是邻水包氏族人新推选的族长。抵达老人家中后才知,老人早早地就邀约了几名家族代表,并提前准备了诸多资料。令记者吃惊的是,一本本泛黄的包氏分卷老族谱竟保存相当完好。
据包文超介绍,邻水包氏早在明朝早期就入川了,入川始祖叫包元恒,于明洪武四年(1371),奉皇命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洗脚溪瓦屋平包家河,迁移至四川北道顺庆府邻水县兴仁镇鹿洞湾插占为业,续娶柏氏,遂此繁衍生息。而今,包元恒嗣孙遍及9个省、6个市(州)、22个县,仅邻水县包姓人口便有23000多人。
然而,当记者细读老谱时,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包元恒入川前,有妻有子,但他入川却只带了两个侄子。
据老谱所收录的《元恒祖入川记》载,明洪武四年,皇帝下令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然而,湖广人因四川为蛮荒之地,都不愿前往。为此,皇上下旨张榜广而告之:湖广乡村人民务必于当年秋后填川,凡应迁之民一一登记入册,不遵旨者,杀无赦。消息传出,人民震惊,因眷恋家乡不忍远离,四处皆传号泣之声,惨不忍闻。
当年十月十六日,官府捕役四出,按册点民上路。时包元恒有原配曹氏,下有二子,年尚幼。曹氏便对包元恒说:“圣命难违,你今年才47岁,还不算老,若遵命移川,还可再娶妻生子。我母子三人,趁机去江西,再转回(湖广)麻城报名注册,(在麻城)插占田业。即便你在四川无后,我将两个孩子养大,也一样延续了包家香火。而且你我两边都有田业,随去随来,两相照应,也就不怕天旱无收了。”包元恒则说:“可我一个人入川,无人照应啊!”曹氏则说:“四弟的两个儿子奇生、保生,从小就没有了爹妈,而今也是十六七岁的人,可让他们扮成你的仆人,不上名册,他们俩以后即便想回麻城,也没有什么妨碍。你在那边一定要照顾好两个侄子,让他们完婚生子,也可续四弟祠祀,四弟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你的,何乐而不为呢?”见曹氏说得有理,包元恒这才勉强同意了。
第二天,曹氏母子三人急赴江西,离别时,夫妻俩依依难舍,包元恒叹道:“老来别妻离子,这是多么的难为情啊!”曹氏则安慰道:“你不用担心,看你这气色,入川后必定添子。”包元恒也勉强释然道:“今日之兆,吾必有嗣。”于是,包元恒续取了20个字辈,随即“候县发落入川”。
2500年前续修族谱,厘清舜帝到申包胥谱系
在包文超家的桌上,还放着一本现代翻印本《包氏玉龙谱·上党氏记》。包文超说,这是从原谱上抄印下来的,原谱才是邻水包氏保存的最老的谱,该谱于1998年在达州万源市包氏族人中找到,其谱上也表明从邻水迁来,入川始祖为包元恒。
细看《包氏玉龙谱·上党氏记》,记者这才惊奇地发现,国内包姓始祖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申包胥,申包胥后隐于玉龙山,改姓包,为让后人知其先祖根流,便续族谱,名为《包氏玉龙谱》。按申包胥所处时间,《包氏玉龙谱》首创时间距今已有2500年了。
申包胥在《包氏玉龙谱》中记述,其为始祖舜帝第89代孙,舜帝生于姚墟,其后人遂姓姚。舜帝作帝之前,在历山耕田,在黄河之滨制陶,后受尧帝禅位,为帝61年后又让位于禹,从此,舜帝后人代代为官及至帝相。成汤灭夏,商朝建立,舜帝第11代孙姚怀义为民。商朝末年,纣王残暴,姚怀义后裔姚崐峰听说西歧(地名,位于商朝时的国境西部)民安,便迁于首阳山下东水沟。周朝建立后,姚崐峰的后人被封为诸侯,立于陈国,仅25年,陈国国主改姚姓为妫姓。再后来,陈国被楚国所灭,申包胥的父亲便恢复姚姓,即姚申全。姚申全在宁国被奸臣害死,时年申包胥年仅9岁,为避祸,便去姚姓,因父亲之名为申全,遂改姓申,并随母亲姬氏投奔楚平王(申包胥外婆是楚平王的妹妹)。申包胥长大后,楚平王重其才,授其官职,后来替父报仇,并屡立战功,加升为楚上大夫。后因楚平王失德,人伦错乱(指楚平王将儿媳纳为已有,其儿媳为秦国公主),君臣大变,申包胥认为,楚国很快将遭亡国之祸,为远离乱世,便隐于玉龙山,去掉申姓,就名为姓,即姓包名胥,并从此定下包姓千载不变。
申包胥还讲到,其之所以要修《包氏玉龙谱》,是受其母亲之托。其母姬氏满80大寿,申包胥特为她庆寿,酒到数盏时,母亲突然伤悲流泪,她说:“昔日舜祖,孝道之极,历代之事,你我都知道,但我怕你我都过世后,祖上之事无以传后,后人问起历代根由,难以化笔,何况你也是50多岁的人了。你三个儿子现已渐渐成人,你们夫妇二人(申包胥妻子叫刘月英)对我也极孝敬,这正是舜祖之孝对后人的影响啊!舜祖大孝,后代也孝,所以天下都称我们家族世代皆孝,母亲我很是欣慰。但让我担心的是,你的子孙,于后无谱相传、无册可究,不知祖根何在。你何不体谅我的心情,将祖上之事,录明于谱,以传后人?”故而,申包胥在文末写道:“吾闻母戚戚,焉而不敢怠者,皆因母传子道也。”
此文落款为:“勅授朝政谏议上士大夫包胥重录,国周主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敬抄。”从纪年来看,此文仍以周朝纪年,而从“重录”二字也可知,在申包胥修此谱之前,应有先谱可依——何况,申包胥在文中还能详述某某是舜祖第几代孙,而自己还是舜祖第89代孙。试想,若无先谱可依,申包胥对代数的判断依据又何在呢?由此进一步表明,我国古代氏族修谱,很早很早就有了。
忠孝传家4000年,数不尽帝王将相与豪杰
包氏传脉,从上古时期的舜帝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了。结合历史与邻水包氏所存族谱,记者发现,4000余年的包氏族人中,可谓是数不尽帝王将相与豪杰。
首先看舜帝,正如申包胥之母姬氏所言,“舜祖大孝”。
查阅史料得知,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三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家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他及时逃避;稍有好转,又马上回到家人身边,尽可能解父母之忧。
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舜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他的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舜在外面躲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家里,仍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经过多方考验,尧终于认可了舜,禅位于他。
其次看申包胥,其孝在前文已有所述,而其对国家之忠也可谓大义凛然。
申包胥在《包氏玉龙谱》中介绍,因楚平王失德致君臣大乱,他恐楚国即遭灭国之祸而率家人离开,并改姓隐于玉龙山。根据史实可知,申包胥的预判的确没错:后来,申包胥的好友、投奔吴国的伍子胥为报家仇(父兄被楚平王所杀),带吴国大军攻下了楚国都城,将已下葬多年的楚平王鞭尸。潜隐多年的包胥得知后,派人对伍子胥说:“你报家仇,我可以理解,但你将死人鞭尸,也太过分了!”
同时,包胥也想起了伍子胥逃往吴国前与他的对话。当时,伍子胥说:“我必将灭了楚国。”包胥则答:“你能灭楚,我定能兴楚!”为了当年誓言,包胥跋山涉水,不顾艰险,连走七天七夜抵达秦国都城,欲说服秦国出兵救楚。秦国开始不答应,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恢复了楚国。
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包胥,但包胥坚持不受,继续隐居,楚昭王无奈,便旌表包氏全族为“忠臣之门”。从此,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历史的车轮驶到宋代,包氏又一族人威名显赫,其名到了今天仍家喻户晓,他就是被称为“包青天”的包文拯。
据邻水包氏所持族谱可知,包文拯为包胥第31代孙,父亲包远芳,生三子,包文拯排行老三,18岁上京赴选,中进士,初任知县,娶妻杨氏,生子一,名士吉。
包文拯为官刚正不阿天下皆知,在包氏族谱中也有所体现。包文拯的大哥名叫包文明,娶妻曹氏,仅生一子,即包免。而“包免”后附有注释曰:“父母贤良,七岁丧父,十四岁乃任知县,被奸臣害,包文拯斩首,无后。”
根据著名传统戏曲《铡包勉》可知,包文拯从小父母双亡,由他的嫂子抚养成人,嫂子像母亲那样对待他。包文拯与侄儿包勉一起考试、中举做官,后来包文拯作了开封知府,包勉作了县令,但包勉因贪赃枉法被包文拯给铡掉了。最后,包文拯被嫂子大骂禽兽不如,只得跪地直哭嫂娘,答应为嫂子养老送终,这才得到嫂子的原谅。
明末清初,邻水包氏出了三位武将。一曰包永才,明末服役于保宁白将军行伍,屡立军功,明灭清立后,任江南镇江府游击,升福建、台湾等地挂印总兵;一曰包永鹏,以军功授湖北武昌府镇台,敕封武艺大夫;一曰包永怀,明末武进士出身,以军功平服台湾,升协台,再迁陕西省镇台兼代提台职。
清代中后期,邻水包氏再出两武将。一是包相卿,嘉庆时在邻水县充当乡勇,以平复白莲教王三槐部军功,委署竹鸡关,即补太平县(今万源)守备,升提标参将补广元游击,后钦加总镇,署建昌镇(今凉山和攀枝花地区)总兵,驻防越西,办理夷务;一是包万刚,原籍邻水县邻山乡,迁居长寿县焦家乡包家庙,军功出身,道光十八年授南川县汛,二十二年迁巴县汛,二十八年升参将任总兵,咸丰元年升重庆府镇台兼守备。
清朝末年与民国年间,邻水包氏仍以武将居多。包揆文,于宣统二年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运动,先后参加黄花岗之役、四川保路运动、南昌起义,后再渡日本,获日本早稻田大学政学士位;包晓南,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6师师长,多次参与四川军阀内战,誉为川中名将;包建庭,曾任国民党旅长,在抗日战场上勇猛无敌,号称“包打退”,蒋介石特授其中正剑一把。
另据《邻水百家姓》一书载,邻水包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斗中,有22位献身,成为革命烈士。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新媒体专电】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