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选对一项产业 造福一方百姓 走近德昌县小高镇高丰村枇杷园

凉山日报 2017-04-19 10:14 大字

位于德昌县城南边的小高镇,离城不到13公里,而被外界誉为“枇杷村”的高丰村,仅离该镇政府驻地近两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4月的德昌天气,中午时分就有些炎热了。小高镇平均海拔2357米,位于安宁河畔的高丰村就更低了,光热资源富集,阳光也显得更加炽烈些。15日的中午,从县城出发直奔高丰村而去,不一会儿就到了高丰村境内了。

一进入高丰村,公路两旁套了袋的枇杷硕果累累,像被严严实实裹在强褓中的婴儿,纯洁而安然,一眼望去好一片丰收的景象。公路边一字摆开的满是体态硕大、黄澄澄的枇杷,吸引着过往骑摩托车的、开小车的行人的眼球,一拨拨停下车来,与卖枇杷的果农们笑眯眯的“讨价还价”。在高丰村4社的岔路口,我靠边停下了车。

刚下车走几步,就看到三三两两的男女们挑着装满裹着套袋的枇杷走进一家农户,我径直跟上去。宽敞的农家大院里好不热闹,有坐在凳子上边揭开套袋边用枝剪小心剪下枇杷的;有将枇杷一颗颗用餐巾纸裹好后,排列有序地装入果箱的;有把装满枇杷的果箱封好盖后,写上有关收发货人地址姓名和手机号……“大姐,你贵姓?这枇杷多少钱一斤?”,在一位挎着包的中年妇女面前我乐呵呵打招呼,见我用镜头对准她,她有些腼腆地告诉我:“我姓赵,西昌下来收枇杷的,今天自己帮着择帮着装10元一斤呢……”她边说边往箱子里放裹好的枇杷,旁边一位妇女看上去是当地的,一边拿一串枇杷“吃嘛、吃嘛,尝一尝!”朝我递过来,一边说:“我们这里的枇杷不愁销路,老板儿天天上门收购,成都重庆上海等外地的就发过去,价格稍贵些!”我迫不及待地了解该村的枇杷为啥那么丰产畅销,“都是杨再平、秦富林带着大家干,谢洪江教授帮忙得来的嘛!”,一听说杨再平,我才想起此行要到她家采访的,“请问杨主任家住哪里?”话音刚落,一位名叫刁小红的妇女抢先说“她家就在下面敞坝边,走噻我带你去!”高丰人的对人客气,让我立马感受到了,以往采访没有遇到过这么好客的场面哈,我思忖着跟上小刁。

高丰4社:300多亩枇杷丰收,900多万元装入果农腰包

房前屋后满是滴翠枇杷、桂圆等果树的高峰4社,青瓦白墙掩映其间,尽管太阳当顶,可树荫下凉风嗖嗖扑面而来,行走在宽宽的水泥路上,令人心情舒畅。杨再平家的四合院就在绿荫中,她家的厨房里也热闹,有几人围着剪、装枇杷。出生于1971年、身材不算高却有些阳光气质的杨再平,集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德昌县枇杷协会董事长等职为一身,让人一眼就看得出她的机敏能干,听说我的来意后忙端上茶水招呼我坐下。“外面热得很哈,有啥要问的就先在这里说哈!”杨主任边剪从筐里捡出来的枇杷,边笑着对我说。

据她说高丰村现有7个社1460人,枇杷面积5000多亩,都是栽后3年挂果的,丰产的有1000来亩,主要是“五星”、“早种”两个品种,全村所有田土面积几乎都栽上了枇杷,枇杷产果量逐年递增,而眼下受益最好的是4社。

“虽说劳动强度轻效益好,可枇杷是所有果树中,技术密集型最强的一种,没有四川农业大学谢洪江教授的长期帮忙,高丰的枇杷产业不会走到今天这样的名声在外咯!”,在外面开大车的杨再平的爱人肖平,这两天把大车停回家帮忙来了,此时正低头坐在杨再平的旁边忙着揭套袋,他笑嘻嘻也插着话。“按现在的话来说,谢教授每年春夏秋冬都免费上门送技术,这才叫***,他才是高丰老百姓的大恩人!”杨再平脸上显出感激的神色。说话间,杨再平不断接着外地客户打来的手机,她语气谦和地给对方报上当天的枇杷行情、采摘情况及发货信息。我从心底里敬佩这位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女村主任。

高丰村的枇杷一般从每年的春节前后上市,大概到4月底就罢市,接近卖5个月,每亩50株,一般一株能挂果2000来斤,卖下来每亩毛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高丰4社现有67户280多人口,300多亩枇杷,“仅枇杷这项收入人平都是3万多元哦”她有些骄傲的说。王芝文、王芝贵、陈世兰等都是大户,每户都种有4亩以上枇杷,收入都是10多万元。

“其实你应该去采访一下他们,疏花疏果、肥水管理、整形修枝、病虫害防治样样都杠杠的!”她说让我多了解几家,“枇杷坐花是最头疼的活儿,花起早了五六月就开,正值雨水天不容易结出好果;花起迟了又赶不上来年春节前后上市,为此必须把花期控制在七八月份,这就要靠主人家的硬功夫了……”杨主任有些风趣地说。

枇杷协会主要由杨再平和秦富林两人负责,按季节组织技术培训、挨家挨户督查管理落实,成了两人的无报酬义务工作。

秦富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

“这批货发乌鲁木齐,那边的客户打电话都催了几次了咯!”秦富林正满头大汗的与妻子一起往箱里装枇杷,那圆嘟嘟的枇杷黄润润躺在箱里,很是诱人,说之前已发了4次每次都是上千斤。说话十分客气的秦富林大哥说自己已经60岁了,家里有5口人,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并成家立业,家里只有老伴与他忙家务干农活。提起高丰枇杷的发展历程,他第一句话就提到了与谢洪江教授的不解之缘。

2005年8月初,为了发展枇杷,村党支书李辉忠找到在外面跑车见过大世面的秦富林,由秦富林开上自家的大货车,到成都找农业专家指点,几经周折后才在四川农业大学找到谢洪江教授。他把秦富林带到自己的办公室,查看带去的地形、气候等资料后,当天就坐秦富林的货车返回高丰村,到高丰村实地查看,并取走了水、土、肥样带回成都化验。8月底,谢洪江教授又来到高丰村,动员村民们试种枇杷……从此,谢教授与高丰村的农民们分不开了。“历经10多年来的春夏秋冬的一次次培训、手把手传经送宝,高丰村真的挖到宝了!”秦富林有些激动地说。他介绍该村的枇杷栽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人员,杨再平由于有文化、勤奋好学,成为谢洪江教授的高徒。“只要谢教授来高丰指导,杨主任就主动邀请乡邻们前来现场接受学习指导,谢教授不在时,她就主动到每家每户的枇杷地里指导栽种、施肥、修枝等,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村领导!”看得出老秦发自内心的夸奖。

“早种”糖分高,“五星”微带酸,可“早种”皮薄不耐运输,只能发成都、重庆、上海等南方,“五星”皮稍厚,全国各地都可以发。栽在山地里的枇杷品质和口感都更好。秦富林耐心的一一介绍,我对枇杷的兴趣也越来越高起来,心头美美地想假如有亩把地,栽它个几十百把棵枇杷,经常享用鲜果该多好,可惜住在城里,没田没地。

我一脸的兴致,勾起了秦大哥的激情,他忙跑进屋把压箱底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证书(2008年——2010年)》拿给我一饱眼福,“我难得把这个拿给别人看哦,今天看到你这位大兄弟实诚,我才拿给你看的哈!”他骄傲地笑嘻嘻说,窥得出心头的无比喜悦。是呵,干哪一行爱哪一行!是农民,得与土地打交道,交道打好了让它闪光并赠与你幸福,想必秦富林今生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肖宗银夫妇:能够把枇杷当作艺术品观赏

肖宗银、王芝惠夫妇的枇杷田就在杨再平家侧边,烈日中他俩有说有笑地用枝剪连套袋一齐剪下一串串的枇杷往筐里放,一见我就笑着招呼品尝枇杷。我选了一个在逆光下黄里透红的“早种”,剥掉薄薄的皮后,把糖分十足的枇杷往嘴里送,下滑至喉咙甜得心醉,浓郁的果香也随时挑逗着你的味蕾。

“钱不钱的倒不在乎,关健是一颗颗枇杷太惹人爱了,引得你好好的对它们!”王芝惠小心地左手抓套袋右手娴熟地挥着剪子,一听说我问她家今年的枇杷收入情况,不经意间冒出了这句话来。我愣了一下,是她太会说话抑或是腰包鼓起来后当代农民的傲气坦露,我不得而知,可我为这位大姐的话点赞。是呵,一棵棵枇杷从栽植后到每年的管、收,主人要围着它转无数次圈呢,每次抚摸都是一次用心的亲密接触。当为幼小、青涩的果儿套上袋后,慢慢地等它长大成熟。剪下树后,带着如洞房花蚀夜里,新郎盼望着快揭开新娘盖头的那瞬间喜悦之情,剥开套袋,那探头探脑、丰腴体态的枇杷暴露在你眼前,若隐若现的那层簿白毛茸,托起底部呈五角星或别样的眼,仿佛笑盈盈要与主人空灵对话……怎么不叫人喜欢宠爱?

我在天马行空乐滋滋地畅想枇杷情结时,肖宗银笑嘻嘻说他家栽了近4亩枇杷,挂果都10来年了,收成一年比一年可观,今年前几个月共卖了11万元,估计下来卖两万多元不成问题……

转眼间,已近傍晚时分。我吸吮着清新的空气,仿佛一阵阵枇杷的浓香味儿在心里久久回荡着,挥之不去。

(杨国发)

新闻推荐

“文艺” “小清新” “大片” 为什么人家的旅行总那么美 那是人家无论是攻略还是拍照都比你用心

关于旅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微信微博成了最佳记录地儿,一路走一路拍,配上简单的文字和图片,我们总是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不同的“风景”。特别是一到节假日,朋友圈里随便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