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征集到800余件彝绣文物 对研究过去的凉山彝族社会有重要价值
4月10日,记者从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获得一个消息,经过5年时间,该馆已从全州征集到800多件彝绣文物,这些传统彝绣文物除了其精湛的艺术价值之外,对研究过去的凉山彝族社会,特别是彝族奴隶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些彝绣文物中有汉族的烙印
当记者走进该馆馆藏室时,看到这些彝绣文物的材料大多是棉布,也有少量绸缎,图案以花鸟草虫为主,甚至有的像中国传统的花鸟写意画,以及彝绣最爱的图案蕨草纹等。彝族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民族,从这些彝绣文物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小小服饰上面的夸张与想象。文物上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的图案,让人无限遐想。其制作工艺精美,反映了历史上一段时期彝绣文物的艺术水准。据征集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许多有钱的彝族人请汉族裁缝进行缝制,因此当时的彝绣充满了汉族文化的烙印。
从凉山民间征集到800件彝绣
对比今天凉山产区的彝绣作品,无论是在用料和手法,还是图案与色彩,无疑如今的彝绣受外面文化和现代工业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凉山传统彝绣正在迅速消失,收集整理传统彝绣就显得迫在眉睫。为此,2012年,四川省文物局拨付彝族文物征集费30万元。
几年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全面展开彝族文物征集活动,重点是彝绣。由于2015年此项经费用完,2016年该馆又自筹10万元继续开展此项工作,今年省文物局又追加30万元彝族文物征集费,征集活动再向纵深发展。至今年4月,馆里已经征集到1200件彝族文物,其中800多件为彝绣,这些文物征集于凉山民间,远至清末,近至解放初期,但大多数是民国时期。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邓海春介绍说:“云南和贵州的彝绣受汉文化服饰影响较大,相对来说,凉山的彝绣民族特色保留得较好,但也处于迅速消亡之中。所以,我们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征集保护好这些文物,并加大服饰研究。”
时过境迁,今天的凉山处在扶贫攻坚的大潮中,彝绣在凉山产区正向产业化发展。凉山培育了许多彝族服饰企业,培养了许多绣娘,一批彝绣产业队伍已经形成。新的彝绣产业对于吸收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邓海春说:“今天发扬彝绣产业对凉山扶贫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促进部分彝族妇女留在家中制作彝绣,既能增加收入,还能照顾子女,较好地保护了彝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文/宋明
图/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提供
新闻推荐
全省最小年龄、最小体重患者 攀西地区首例体外膜肺氧合安置术 3岁幼童严重呼吸衰竭 “人工肺”帮忙获新生
商议最佳治疗方式。生命得以延续。仅仅3岁的幼童,因持续感冒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该咋办?这似乎是连电视剧编剧和科幻小说家都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生命难题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