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稻、产业稻、国际稻”
——院士把脉“中国稻世界粮”
稻米养育人类万年以上,水稻种植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恒心。4月13日至14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1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种业硅谷”南繁基地的核心——三亚,同台论稻,为水稻育种科技新方向、水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和中国水稻走向世界把脉开方。
科技稻
创新目标瞄准“超级品种”
中国水稻得以领先世界,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言喻。
“我们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超优千号\’品质可以与市场上80元一斤的日本米媲美。”袁隆平指出。
如果能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品种,这样的“超级品种”将频频面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分子育种能针对特定需求培育品种。中国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吃普通稻米不利于血糖控制。如果培育出含抗性淀粉的大米,食用后会缓慢消化,血糖浓度起伏不大。
产业稻
上下游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在电商平台上,某品牌的5公斤装的日本大米最高卖到1200元,而我国的高品质产品如五常的‘稻花香\’,同样重量的包装只卖到298元,而且日本大米还很有市场。
记者在北京、海南等地随机采访发现,几乎绝大多数受访者都买过泰国大米。2012年以来中国大米进口量快速增长,到2015年已达到335万吨,其中从越南和泰国进口最多。专家认为,进口量增加主要在于国外稻米价格低,国内水稻种植成本高。“在东南亚国家种植水稻,工人一个月只需100美金工资。现在国内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做农活了。”
针对长期以来 “稻强米弱”的格局,与会专家认为,可通过深加工提高效益。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副会长谢健介绍,我国稻米加工企业逐渐壮大,目前已有近1万家,单厂平均年产能3.4万吨大米。但是,我国米制休闲食品、米糠及米胚制品加工种类非常有限,作为最大副产物的稻壳进一步加工和利用也仍有较大空间。
国际稻
中国稻造福世界人民
4月的三亚,中午骄阳似火,23岁的印度尼西亚梭罗大学留学生迪威依然紧跟着他的中国导师,在水稻试验田中忙碌。“很高兴能到三亚学习中国的杂交水稻高产技术。”迪威说,他是首批6名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到这里的留学生之一,已在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生活和学习了3个月。
“我们正在搭建留学生人才培养基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水稻科技人才。”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说,这仅仅是中国水稻“走出去”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1979年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起,已经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增产增收。袁隆平,这位终身致力于世界粮食安全的老人在2013年发下宏愿:“打造国际稻都,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世界多养活五亿人口,造福世界人民”。
“‘一带一路\’沿线有着世界上主要的水稻种植国,但他们的产量不高,中国水稻的先进技术可‘走出去\’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双赢。”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说。他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早就在东南亚大面积种植,如今借助“一带一路”惠及非洲。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希望帮助沿线国家培养先进水稻栽培技术人才,发展境外水稻种植。
新闻推荐
发明井下紧急避难装置,可满足工人在井下生存3天西充人造出井下“诺亚方舟”
●本报记者唐甜在重庆市,有一位坚持不懈致力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人,他就是执着前行的发明人王洁。如今,王洁把增强矿井安全系数、改善矿工工作环境作为动力,不断发明新技术,为企业带来了裂变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