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医疗救护离寻常百姓还有多远?
记者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亚洲公务航空展上了解到,尽管航空医疗救护受到不少社会资本关注,但一个完备的航空救护系统需要协调不少的资源和机构,真正发展起来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航空医疗救护飞入国人视野
作为一项新鲜事物,空中医疗救援近两年吸引了不少社会资本的目光。
民营企业正阳投资集团已投资建立金汇通航、中美洲际直升机公司、正阳通用航空机场等通用航空领域企业,正阳集团董事长邹建明对记者说,已累计投资50多亿元在通用航空产业,其中金汇通航2015年进入航空救护领域,2016年在13省布局近20架直升机,预计2017年将在25省布局70架直升机,逐步实现全国救援区域全覆盖。
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空中救援办公室副主任苏楠告诉记者,2016年中心引进的达索猎鹰远程固定翼飞机,装有世界先进的完整医疗急救装备,包括ECMO体外膜肺、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一体机、供氧系统、无线WIFI数字图像传输系统等,可谓空中ICU。这架飞机救援案例已有100多个,曾往返18000公里,用时18小时将两名受伤的中国维和军人接回北京治疗。
三大矛盾制约我国航空医疗救护
完备的空地互联救护网络仅靠企业无法运转,市场化的航空医疗救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有三个矛盾制约我国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
第一,沿海城市有实力但需求少,偏远地区有需求但资金少。
北京、上海等特城市的急救系统相对完善,陆地急救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的应急救护需求。而中西部地区医疗条件差,地广人稀,一些危重病人亟须运送到医疗条件较好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有限,难以负担航空医疗救护的高昂费用。
第二,资本投资热情高涨,市场需求尚未释放。
上海一家大型医院副院长对记者说:“需求端是航空医疗救护发展终极问题。航空医疗救护的运行需要走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道路,欧美国家大多有保险产品融入,以及慈善机构的参与,这两方面在国内十分欠缺。”
第三,航空医疗救护为综合工程,直升机的起降、使用、安全保障涉及空军、民航、城市交通、医疗系统等多个部门,单纯一个部门难以协调。
全方位的航空医疗救护体系需顶层设计
业内专家建议,政府层面可对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准入标准、运行规范、从业者资格认证、相关法律问题等进行顶层设计,通过试点城市和地区探索解决方案。
医卫方面的专家表示,航空救援人员认证体系与设施准入标准需明确,国内还没有针对空中救援人员的认证体系。
此外,救护过程中容易发生纠纷,比如,伤员在飞机上出现死伤,责任如何认定等问题,需要通过法律形式进行明确。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食药监总局指出 信息公开、科普法治多管齐下共建舌尖谣言免疫网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陈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17日指出,应综合运用信息公开、科普宣传、法律追责等手段,不断用“正言”压缩谣言的空间,提高公众对谣言的免疫力,让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