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怀揣百元进京打工,经过多年打拼身价过千万北漂青年返乡 “淘金”现代农业

南充日报 2017-04-18 06:10 大字
●本报记者 李然

2013年,本可留在北京继续发展的陈华东,毅然返回老家仪陇县立山镇燕子岩村发展现代农业,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在前不久召开的四川省优秀农民工暨返乡创业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陈华东被授予首批“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荣誉称号。

A 怀揣梦想 北京自立门户开公司

4月17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铺洒在燕子岩村,陈华东便早早起床来到公司养殖基地检查种羊的长势。“几天前刚购进了一批种羊,这几天是生长、防疫的关键期,我天天都要来看看。”在陈华东的农业公司里,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20多年打拼的经历。

“我出生在燕子岩村,由于家里条件差,20岁那年,我萌生了外出打工的念头。”陈华东告诉记者,1995年,他揣着100元钱,毅然踏上了去北京学习电器维修技术的道路。通过朋友介绍,他进入北京一家电器维修公司,一边打工一边做学徒。那时,他每天都要踩着三轮车为客户提供上门维修服务,有时为了让客户满意,他顾不上吃饭、午休。晚上,带着一身疲惫,他还要在低矮狭窄的小屋里读书学习,钻研业务。日子虽然苦,但在陈华东看来,这既能挣钱,还能学习技术,他一干就是3年。

1998年,陈华东利用打工积攒下来的3000元钱创办了一家科技服务公司,开始在北京自立门户。当时家电维修领域需求大、竞争小,陈华东提前抢占了市场,加之他肯吃苦、技术好,所以公司很快便走上了正轨。经过多年打拼,到2013年,陈华东身价达到千万元。

B 回乡创业 带领乡亲发展现代农业

就在陈华东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却选择返回家乡,带领乡亲发展现代农业。

“2006年,我回老家探亲时发现,由于村上道路不通,村里发展不起支柱产业,不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老家成片土地撂荒无人管理。”陈华东告诉记者,看到眼前的景象他十分心痛,恰巧当时村上正在筹备修建道路,为了帮助村子发展,他捐款两万元用于修路。

“本以为修通了道路,就能改变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我再次回乡时,看到的还是大量撂荒土地和破旧瓦房。”陈华东告诉记者,他意识到,要想帮助村子摆脱贫穷,除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还需要通过发展产业,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和劳动力,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凭借敏锐的眼光,陈华东认定了回乡发展农业的路子。2013年,陈华东将北京的公司交由家人打理,自己则回到燕子岩村,投资200万元流转来67亩土地和200亩林地,购入鱼苗、种羊、鸡苗等发展起现代农业。

C 锲而不舍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隔行如隔山,返乡创业初期,由于缺乏技术,陈华东的农场里,除渔业项目外,其余项目均以失败告终,亏损近百万元。陈华东经过反思,决定聘请农业专家,指导养殖业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并重新规划场地,调整发展思路。2014年,陈华东投资千万元成立起公司,采取订单种植的模式,种植高粱和玉米用于酿酒,并用酒糟喂养鸡、羊等家禽,同时,养殖蝗虫、蚯蚓作为跑山鸡的食材。就这样,一条现代循环农业链初现雏形。

“公司走上正轨后,我便开始思考如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陈华东告诉记者,经过多次考察,他探索出托种(养)殖模式,由公司免费为村民提供鸡苗、牛犊、羊羔、高粱种子等,并免费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待鸡苗、牛犊、羊羔长大、高粱成熟收获后,公司再按照“比例回购”“差价回购”“保底回购”等方式购买村民的产品。这样,既能降低村民养殖风险,又能解决村民无资金的难题。经过多年发展,陈华东的种养殖基地占地面积已达到4500亩,涵盖鸡、羊、鱼、牛养殖业和蔬菜种植、白酒生产等多个产业,年产值达到500万元。如今,通过流转土地、务工、养殖、种植等方式,该公司每年能吸纳当地1000余人次,实现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

新闻推荐

招行30年 转型驰入下半场

当下,银行业正面临经济周期、行业周期等叠加影响,同时还要迎接金融科技的新周期,未来的增长更多寄望科技创新的新方式。以科技领先银行著称、战略转型总能先行一步的招商银行,一言一行自然备受瞩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