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驾M3A3型坦克驰骋印缅战场四川96岁远征军老兵“归队”家人抱憾:父亲生前苦寻昔日战友未果
家人抱憾:父亲生前苦寻昔日战友未果
四川远征军老兵杨源然常常追忆印缅战场的抗日往事。
杨源然曾驾驶M3A3轻型坦克参与作战。
4月17日,太阳略显暗沉,青白江街头车来车往。上午9时许,从成都城区传来的消息,如飞蝗般噬痛了杨琦一家——96岁的父亲杨源然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而屋中珍藏的抗战胜利纪念章,此刻在杨琦的手里变得越发地沉重。
70多年前的印缅战场,飞机、坦克、重炮、机枪汇聚,中国军人在这里展开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数以万计的尸体永远留在这里……那时候,还是小学教员的杨源然毅然走下三尺讲台,投身中国远征军,与战友驾驶坦克驰骋在印缅战场。
撒手人寰
96岁老兵患病入院,昏睡中离世
虽然搬了新家,但杨源然还是会念叨老房子的好。他的老房子位于青白江城厢镇上,那里保留有部分“民国”建筑,茶馆中还常坐满茶客,喝着盖碗茶谈着生活琐事……但这样的回忆,在4月17日上午戛然而止。
“父亲走的太突然。”杨源然的女儿杨琦说,几天前,父亲患上感冒入院治疗,“一开始他就闹着回家,说身体好着呢,随便吃点药就行。”然而,令杨琦没想到的是,当地医院的医生找到她,建议转到大医院治疗,老人还有一系列并发症。
在成都治疗的日子里,杨源然依旧很精神,有家人来看他时,他总会安慰道:“没得事,过几天就好。”直到16日,躺了多天的他坐了起来,还对自己的病情提了治疗意见。
杨琦说,白天父亲说话都中气很足,可晚上病情却急转直下,多个器官出现衰竭症状,“早上9点40分左右,他在昏睡中永远地闭上了眼。”
抗战记忆
弃教从军,驾坦克驰骋印缅战场
去年开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城厢中学老校区,见到了杨源然。那时候,他还能拄着拐杖,掷地有声地讲述当年抗战的事迹。
21岁那年,他是荣县一名小学老师,每天在三尺讲台上讲解数学知识。直到远征军的征兵消息传开,在“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下,他辞了工作毅然投身军营,飞往印度受训。
杨源然生前曾讲,他被分配到新一军战车三营八连,训练中有枪械射击的考试,还有坦克的实弹打击,“最恼火的是印度的温度,一天下来,能从衣服上刮下一层白色汗晶。
“那时候,每天都能听到中国军人牺牲的消息。”受训完成后,他奉命驾驶较为先进的M3A3轻型坦克去前线作战,“终于要跟鬼子真枪真炮地打了。早点把他们赶走,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能前往一线参与作战,杨源然起初还显得兴奋。但一路上的所见,却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气愤与悲凉。
1945年,杨源然告别相处一年的M3A3轻型坦克,驾驶一辆10轮卡车,装上18桶汽油,离开印度,穿越缅甸,前往湖南芷江机场,沿途要经过密支那、八莫、芒市等地区。
“老兵曾说,这些地方到处是作战工事,炮弹炸得耳朵生疼,有时候分不清哪里是前,哪里是后。”杨源然还记得,战友冲锋时被机枪射倒的惨状,“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受到到底有多惨烈。”
胜利后,他经过八莫、南坎,虽然还穿着军用胶鞋,但脚底时不时传来硬物接触感。泥土里随处可见弹壳,小镇更是断壁残垣,四处焦土,周围几乎没了人。
同行的青年士兵,大多变得沉默。他们这才明白,有些老兵讲起战争时为何眼中会含着泪水。
平生憾事
苦苦寻觅战友,临终前也无音信
回国后,他曾找到一份驾驶员工作。1947年,在南京与妻子龚淑云相识,然后执手步入婚姻殿堂。2012年,自打妻子过世,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父亲喜欢看新闻,能在电视机前看一天的新闻。”女儿杨琦说,尤其是时事新闻和军事新闻,“而且看到有坦克的画面时,会特别的有精神。”
这些年,杨源然其实一直在找一个人。“是他当年4个战友中的温江人文启贤。”杨琦说,文启贤是父亲在抗战中结识的战友,他们是一辆坦克的搭档,“当初两人分别不久就断了联系,但父亲一直在托人四处打听他的下落。”
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战友的下落。“父亲说,自己都90多岁了,寻了这么多年,兴许那位兄弟早就不在了。”杨琦明白父亲,他还是想再见战友一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力摄影杨涛
新闻推荐
记者从4月17日启动的天津市肿瘤防治宣传周上了解到,由于运动量减少,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等不良健康生活方式日趋严重,恶性肿瘤已成为紧随心脏病之后导致居民死亡的第二大慢性疾病。专家提醒大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