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是屋顶的庄稼(外一篇)??钱续坤
青春年少时曾经迷恋过好长一段时间诗歌,故乡的一草一木几乎都成了抒情的意象,尽管质朴,倒也纯情,即使现在读来依然心生涟漪;不过,以《炊烟》为主题的章节尝试过多次,由于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写出来的文字很难标新立异,这样怎么能够让人口舌生津,吟咏起来隽永悠绵?及至过年前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看到袅袅娜娜的炊烟在村庄的上空氤氲,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麦子、水稻、高粱和玉米在大地上摇曳的身影,继而兴奋地自己对自己说:炊烟就是屋顶的庄稼!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比喻告诉略知文墨的母亲,母亲笑得非常灿烂,并像老师表扬学生一样当即给了肯定的评语:“这是新奇的想象,形神兼备,韵味无穷……”母亲的言语虽然不多,但是我知道她的话切中肯綮,她是说既然你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必须引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事实上,母亲所说的后八个字,就已经给我提供了绝佳的命题。
炊烟的形与神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懵懂孩童时,母亲曾经用筷子教我在地上画画,她总是这样谆谆教导:“画树时不妨加上啾啾的小鸟,画花时可以添上翩翩的蝴蝶,画屋时务必勾勒袅袅的炊烟……这样会动静结合,富有生机!”当然,那时的绘画是很写意的,从不精雕细琢,可就是屋顶之上那简单的几笔,就能使人感觉到了家的温暖,体会到了爱的幸福。及至后来读了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的“碧穗炊烟当树直,绿波溪水趁桥湾”,觉得他们笔下所描绘的旖旎景象,与母亲平时所教诲的几乎如出一辙,这不禁使我对母亲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其实母亲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对画理的通晓应该源于她的聪慧。母亲说,无论是画什么或者写什么,你首先必须学会观察。为了捕捉炊烟的形与神,我在山冈上远眺过,在河岸边伫望过,在树荫里窥探过,在屋檐下凝视过,果不其然,乡村里的炊烟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迥然有异的,并且这种变化与庄稼的生长过程成正比例关系:春天里青黄不接,那时候的村民多数食难果腹,炊烟自然细长而短暂;夏天里庄稼正旺,新鲜的蔬菜长满菜园,有时还能捕鱼捞虾,可是由于烧的是潮湿的枝丫和半干的青草,炊烟浓黑而呛人;秋天则是丰收的季节,水稻、高粱和玉米纷纷入仓,人们终于能够美美地吃上一顿了,加之干枯的稻草和粉碎的秸秆到处都是,那炊烟飘起来可就轻盈而持久了;冬天更不必说了,尤其是进入腊月之后,家家户户的烟囱从早到晚都不歇着,做年糕啦,熬糖粑啦,打豆腐啦,煮年饭啦……这样热闹的情景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之后。
炊烟的赏心悦目,自然能给人众多的灵感与想象;可是对于它的“味”,我倒有点讳莫如深,甚至在心里还嘀咕过好几回:难道炊烟也有味道?听了母亲“韵味无穷”的评语,我突然茅塞顿开:炊烟的味道就是庄稼的味道!稻草塞进灶膛里,我闻到了扑鼻的米饭香;麦秸夹在火钳上,我闻到了酥软的馒头香;秸秆打把在手中,我闻到了金黄的玉米香……
现在回头想想也是,这种味道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怎么解也解不开。小时候我就喜欢蹲在灶间看母亲烧火做饭,看那红红的火舌轻舔着锅底,看那淡青的炊烟从烟囱里直上屋顶,火苗忽大忽小的当儿,我也急着往锅台里添柴。母亲说,黄豆秆和芝麻秆里有油呢,的确,它们在燃烧时火舌一扑一扑的,好像里面有很多油在冒。早饭很快就做好了,是山芋角煮稀饭,母亲把青的白菜和红的萝卜切成丝,看我们坐在桌前待要狼吞虎咽的样子,又笑咪咪地说,别急,别急,还有呢。她回转身,蹲在灶台前,烧火棍在她的手里拨动着,少顷,从灶台下的灰烬里,便滚出几个黑乎乎的东西。我知道,那是散发着浓烈甜味的红薯,急切地剥去黑黑的外皮,里面的红红黄黄让人垂涎三尺,终身回味。这时我更真切地感受到:炊烟的味道何止是庄稼的味道,炊烟的味道实质上就是家的味道!
“生长在晚霞和晨曦中/ 总像生生不息的庄稼/ 在屋顶努力地拔节/ 漂泊的游子/ 站成永恒的姿势/ 他只须一眼/ 就知道/ 故乡是否在阳光里灿烂……”除夕之夜,我郑重其事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声情并茂地读给母亲听,母亲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赞赏和自豪,继而又冒出经典的一句:你是我用炊烟喂大的庄稼,一株会思考的庄稼!
幸福在路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在脱住了臃肿的冬装之后,现代的人们总喜欢相邀到水美草肥的地方,去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松弛一下劳累的筋骨;我也附庸风雅,斜背相机,骑上单车,直奔郊外的田野。绿树赏心悦目,奇花美不胜收,须臾之间,我就被这秀美的大自然陶醉了;其实陶醉的不仅仅只有我,至少还包括我眼前这两位正在忙碌的养蜂人。
对养蜂人的特别留意,应该说多少受到了散文家杨朔《荔枝蜜》的影响,文章中经典的几句依然清晰地记得:“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而事实上,我在小时候对蜜蜂并没有什么好感,其因就是曾经多次饱受过被蜇之苦,以至于现在看见蜂房就不寒而栗,望到蜂箱就避之不及;这次恰好巧了,两位养蜂人正在忙着采蜜,我赶紧拿出相机“咔咔”地连拍了数张。男主人的脸上挂满了笑容——那是发自肺腑的满足的笑,那是溢于言表的幸福的笑,他还腾出手来,友善地向我打了一个手势,招呼我可以到他们的帐篷里去坐坐;女主人随即放下手中的活儿,从煤炉上拎来滚烫的开水,为我冲了一杯新鲜的蜂蜜。
蜂蜜虽然不是我的最爱,平时倒也品尝过几回,可我从来没有像杨朔那样喝出“鲜荔枝的味儿”。现在捧在手中的这杯,澄中透黄,黄中泛亮,无须说那扑鼻的清香和甘甜的滋味了,单单只用眼睛欣赏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外向的女主人看我望着玻璃杯痴迷的神情,忙不迭地打开了话匣子:她和丈夫都是浙江衢州人,长年以放蜂为生;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看蜂箱,割蜂蜜,刮蜂蜡,劈柴火……而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根本无暇顾及,这群每天清晨就外出劳动的蜜蜂就是他们心爱的宝宝;他们知道,不管飞得多高,飞出多远,这些可爱的宝宝最终还会回来,并且是满载而归。然而他们呢?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的怀抱,回到亲人的身边?这简直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甚至比比数数蜂箱中有多少蜜蜂还要难上几倍。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养蜂人的行走与停顿,只与花事息息相关。停顿,为的是毗花而居;行走,为的是逐花而旅。流浪的脚步与漂泊的背影,谱写出他们诗意的人生,构画出他们最美的家园。所以作家苇岸在界定养蜂人的身份时,用了一个十分经典的比喻:“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寻找花朵,不就是在寻找春天吗?寻找春天,不就是在寻找这世间最美的生活吗?所以,养蜂人是一群永远不会放弃故乡的人;他们的故乡,就是花枝招展、蜂鸣燕舞的春天。
其实在路上,从来又不只是一种姿态,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宿命;特别是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身处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越来越多的人常常感觉到内心的迷乱与委顿,于是才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行走,来寻找灵魂深处的春天。我可以断定我们的行走,绝对无法抵达养蜂人的心灵质地,因为他们从来不坐等观望,从来不退缩止步,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百花齐放、生机蓬勃的春天;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行走是为名利削尖脑袋,是为富贵亦步亦趋,是为安逸寻找温床,因此在前行的过程中,不免嗟叹生存的劳累,感慨奔波的困顿,诅咒命运的不公,如此,谁能像养蜂人那样拥有满足之情和幸福之感?
花朵无时不有,春天无处不在。养蜂人,永远在路上;他们的幸福,也永远在路上。如果我们在迈步的时候,内心也能浸润着馥郁的芬芳,身边也能缠绕着勤奋的蜂鸣,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享受到味蕾上的幸福,生活中的快乐,并且拥有真正的精神愉悦与正确的人格向度……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电近日,公安部印发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方案》,标志着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正式启动。按照该方案,外国人永久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