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72小时内查明突发传染病原:三位一体构筑传染病“防疫大堤”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多年前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人们对突发性传染病有了“切肤之感”,也正是从这一标志性事件起,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和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病死率明显降低……我国启动实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以来,以科技突破为重要抓手,在传染病防治的关键核心领域抢占制高点,从“监测、筛查、救治”环节三位一体初步构筑了保障亿万人民健康的传染病“防疫大堤”。与时间赛跑,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72小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过是短短三天,但对于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尤为珍贵。与时间赛跑,越快越能挽救更多生命。
在江苏省疾控中心,一接到疫情报告,便会立刻组织人员奔赴疫情一线,调查处置,采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尽快做出预判。在这里,一支30人左右的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常年待命。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我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已初步建立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的检测系统。针对突发不明原因疫情中的未知病原筛查,建立了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样本深度测序分析技术,形成了对新病原体的识别鉴定能力。
目前,我国已初步揭示了不同地区发热、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出疹和脑炎脑膜炎五大症候群病原谱,分离了一大批菌毒株,通过病原学数据的获得,深化甚至修正了以往从临床诊断上对地区传染病流行病原的认识,为深入研究积累了珍贵的本底资料。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科技让人们面对突发疫情更从容
疫情常有季节性,可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说来就来。
2010年8月,南京市鼓楼医院曾陆续发现20多例因食用小龙虾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将消费者吓得不轻。
“当年发现的病例,在国内是第一次报道。 ”江苏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评价所所长甄世祺说,患者发病前24小时都吃过小龙虾,排除了导致肌肉溶解的化学物质后,只能归因于小龙虾。
作为一种未知的生物毒素,目前依然无法检测。但甄世祺等人没有气馁,他和团队不厌其烦地调查、取证、溯源,至今完成共计2600多种化合物的检测和排查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数据。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告诉记者,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以来,我国不仅在艾滋、乙肝、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技术能力显著增强,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更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从“零散不均衡”到“全链条流程”:让传染病防治更有力
此前,我国传染病检测技术存在技术零散、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秦怀金指出,多种病原体诊断缺乏方法和试剂,产品转化偏低,大多数少见罕见病原体没有检测方法;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等方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应急体系的建立,我国在传染病防治的“监测、筛查和救治”等领域实现了全链条、全流程的覆盖。 “在‘查漏补缺\’的同时,更加筑牢了传染病的‘防疫大堤\’。 ”秦怀金说。
据了解,围绕传染病监测和预警、防治的需求,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是我国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专项支持下,我国还依托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独创了“国家-省-地市”三级传染病实验室分子分型监测预警网络化技术体系,建立了27个省级中心实验室和26个地市级网络实验室,根据各地监测病种、进行了分子分型技术的评估应用,实现了对所有地区的覆盖,使传染病“防疫大堤”更加可靠。
新闻推荐
我国高低压电气设备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我国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生产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主要地位,年产值、销售收入为行业的60%以上,外资企业的年产值和销售收入约为行业的30%。随着新能源产业...